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2017高雄獎 陳菊讚為高雄注入文藝養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7 10:17:25


高雄市長陳菊、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與評審、得獎者、現場貴賓一同合影。
  中評社高雄3月27日電(作者 崔家齊 洪威喆)邁入第21年的 “2017高雄獎”3月25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頒獎典禮,共有陳劭彥、張淳皓、許進源、廖敏君及鍾佩蓉等五位“高雄獎”得主、“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得主劉宇宏、優選8名及入選23名,接受主辦單位高雄市文化局公開表揚,也成為各界引頸期盼下的年度藝術話題焦點。

  高雄市長陳菊致詞時指出,選在美術節舉行“高雄獎”頒獎典禮別具意義,以城市為名的“高雄獎”,期盼藝術家在台灣創作,在高雄成名,過去大家認為高雄是“文化沙漠”,但這10年來在整個文化局與高雄市政府團隊對文化藝術的支持下,已改觀成為一個多元豐富的城市,對文化藝術的重視是高雄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然是新秀藝術家參與的重要舞台。

  她說,為了以實質方式來鼓勵創作者,“高雄獎”獎金也從2009年的新台幣20萬元逐年提高到40萬元,許多藝術家以這份獎金向家中證明可以靠藝術成就自己,也有能力養活自己,許多人因得獎而有了不同的故事;今年的得獎者來自不同的世代,年齡從23歲到61歲,用屬於自己時代的觀點及媒材,訴說了對當代社會議題的看法,創作是對自身世代的詮釋及價值展現,感謝每一位參賽者為高雄注入美好的文化藝術養分。

  陳菊表示,今年是“高雄獎”成立第21年,感謝各個階段評審的辛勞支持,恭喜歷年來“高雄獎”得主及所有得獎者,也能持續不斷的創作,“高雄獎”對於參賽者是一個鼓勵的過程,每位創作者的生命也因得到“高雄獎”而有蛻變,有很深的感受,並在未來創作歷程上越來越豐滿、越來越豐富。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表示,美術館是一座城市的創意指標,除了引介重要的國際思潮,更重要的是讓台灣創作者有對話與展現的舞台,“高雄獎”21年來正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作為一個以城市命名的獎項,“高雄獎”自然一定要擔負起彰顯城市的使命,誠如陳市長提到的高雄是一個移民的城市,支持高雄市進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廣納多元的包容力,在台灣當代所有獎項中,“高雄獎”是唯一初審分類複審不分類的機制,正反映了這個城市多元包容的想像,感謝初、複審評審委員,也感謝贊助單位“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豐富了“高雄獎”的向度,更感謝所有參賽者讓“高雄獎”的能見度獲得肯定。

  她說,去年“高雄獎”即將邁入20年的時刻,高美館就同步思考“高雄獎”還能做些什麼,於是推出“時代的位移:高雄獎20年”回顧展,帶領觀眾閱讀“高雄獎”得獎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委託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蔡佩桂,針對歷屆高雄獎得獎者的後續創作進行一系列追蹤,也就是說不僅在回顧過去,也關心得過“高雄獎”的藝術家們的未來發展,歷經一年多的研究終於取得令人興奮的成果,因此“高雄獎”21年來第一次同時有兩場展覽,另一場就是“高雄獎夢幻隊與四道戰帖”,透過擂台的想法,一方面擴大“高雄獎”作為當代藝術創作與對話力量的延伸,一方面也凸顯創作者與獎項之間奧妙、充滿緊張甚至愛恨交織的關係,同時透過不同觀點的策展,更進一步推動對“高雄獎”更多元、更韌性的討論與思考。

  高雄獎複審評審團召集人台南藝術大學前視覺藝術學院院長薛保瑕表示,評審過程非常艱辛,複審在八大類的作品中就作品的層次與力度評量,經過多次投票、開放討論及不斷的交叉辯證,最後才決出五位“高雄獎”得主,而所有37位獲獎人都是經過千辛萬苦,作品也都具有特色,但評審過程中難免也有取捨。

  她說,藝術不只是個人的成就,更反映出文明的成長,觀察這次“高雄獎”得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層次上有三個明顯的特色關係:全部與局部的對照,在真實事件與虛擬事件兩兩對照的關係,網際網路和遊戲境界的虛擬場景似真非真,但進入遊戲規則的人就是主控者,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同時進入一個遊戲的場域中,隨時變成主動者也是被動者,這就是兩兩對照的關係。

  薛保瑕說,另外是景深,也就是空間感,在這次參展作品中也有看到,有空間也有時間,在創作者細細的纖維中,貼近看不出影像,站遠看反而能看清楚,傳達出創作者想傳達的訊息,空間與時間的對照,主題不同轉化的特質,讓藝術不只是個人的成就,更反映出文明的成長。

  策展人蔡佩桂表示,從“高雄獎”歷年100多位得獎人中,篩選出32位,長達一年的研究中,到他們的工作室進行訪談,每位藝術家都坦誠佈公,讓研究團隊細細的拍攝及採訪工作狀態,這過程凸顯高雄的特殊性,達成的結論第一點是“高雄獎”以人為主,所以研究案才能成就“高雄獎”的特質,帶出人的期待,展覽中以32位作為夢幻隊的代表,帶出藝術家作為議題的面向,必須從整個生活及生命的厚度來觀看,沒有這層脈絡,作品只停留在空白的狀態當中,也只有“高雄獎”這樣的調性,才能完全呈現出生命的厚度。

  她表示,除了媒材造就的多元性及以人為本的狀態,第二點是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獎項不是一次性的,獎項頒發完畢之後,除了短暫的光輝,還有後續長時間的養成與教育,展現“高雄獎”所帶給藝術界的獨特貢獻;第三點是肯定高美館成就這個研究案,曝露藝術界很多敏感的面向,也可以透過健康談論這些面向,包括獎項對藝術家的影響、市場對藝術生涯的影響,在“高雄獎”和高雄市長、館長的開闊胸襟下,才能很健康的去檢視這種狀態,也才能呈現如此有趣及豐富的對照。

  “2017高雄獎”有8項不同媒材的徵件類別,包含水墨╱膠彩、書法╱篆刻、油畫╱壓克力、素描╱版畫、攝影、雕塑、複合媒材、新媒體,在現有體制下,“高雄獎”保留媒材類別的機制,讓各類別的作品皆可以擁有專屬的多元發展空間。

2017高雄獎得獎名單:
高雄獎:陳劭彥、張淳皓、鍾佩蓉、許進源、廖敏君
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鄭宇宏
水墨、膠彩優選:劉靜穎 / 入選:葉采薇、林莉酈
書法、篆刻優選:劉俊男
油畫、壓克力優選:陳昱凱 / 入選:曾品潔、李蓁、郭哲宇、鄭崇孝、鄭薇、陳硯平、吳易澤
素描Drawing、版畫優選:何嘉綺 / 入選:廖心瑜
雕塑優選:江宜瑾 / 入選:撒部噶照、陳彥伯
攝影優選:楊育傑 / 入選:施寶駒、劉人豪、邱垂龍、蔡昌吉、顏鵬峻
複合媒材優選:李珮瑜 / 入選:侯竫珩、陳安安、彭奕軒、黃韶瑩
新媒體New Media優選:鄭先喻 / 入選:張嘉倫、陳肇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