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盧文端:制度性壁壘是大灣區建設最大障礙
http://www.CRNTT.com   2018-06-13 10:31:42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中評社 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討論中,肯定讚譽的聲音比較多,各方面的熱切期望也不少,但對其中的困難和障礙似乎討論較少,重視不夠。

  在本人看來,國際上幾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並不存在制度和邊境的阻隔,區內人、貨、訊息、資金等四大要素“全流通”,而粵港澳是兩種制度、三個政府、三種關稅、三種貨幣,要素不能自由流通。

  我們的這種制度性障礙不容易克服。如果不能突破這種制度性壁壘,大灣區就只能是一個概念,不可能真正建成,最多就是過往粵港合作的加強版。有人可能說這是“潑冷水”。其實,這不是“潑冷水”,而是希望各方面能夠冷靜看到困難和問題,更加重視並拿出魄力解決問題。

  粵港澳與國際灣區分別

  灣區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便是先後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崛起的著名灣區,被譽為國際三大灣區。

  香港和內地通常都以三大國際灣區為比較和參照,來討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借鑑國際經驗和探索遵循大灣區規律的角度看,當然應該這樣做。不過,我們尤其要清醒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與三大灣區有根本的區別,並高度重視這種區別給我們的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困難和阻礙。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三地經濟融合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過程。一般來說,衡量經濟融合程度的核心標準是人、貨、訊息、資金等四大要素流通的自由程度,高度的經濟融合意味著區內要素能自由流通。

  綜觀國際三大灣區可以清楚看到,區域內各個城市經濟高度融合,城市之間並不存在制度和邊境的阻隔,區內要素“全流通”,對外的開放標準亦是一致的。這不僅是這些區域能充分發揮協同效應的前提條件,而且是能夠稱之為國際著名灣區的重要標誌。

  然而,粵港澳有兩種制度、三個政府、三種貨幣、三種關稅。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分屬3個不同經濟體和關稅區。灣區內部,人、貨、訊息、資金等要素在三地間並不能自由流通,面對關稅區邊境及制度的阻隔。

  四大要素不能在區內“全流通”,就不可能實現整個灣區的積極整合,也就難以真正建成經濟高度融合的大灣區。顯然,維持各自不同的邊境管制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訊息流的管制——這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面對的最大障礙。

  很多人都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這種制度性障礙,只是大家更多的是把這種障礙說成是一種“優勢”,至於如何克服這種“障礙”,變不利為“優勢”,卻未見提出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