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香港創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0-10-25 10:51:24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據人民網報道,大灣區內地九市製造業發達、營商成本低、市場腹地廣闊、發展各具特色,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大灣區各城市的創新要素充分湧流,發展優勢相得益彰,為不同專長的香港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揮天地。

  在大灣區收獲科創果實

  在醫院看病取藥,免不了要在取藥處排隊等候。但在廣東江門等地市的部分醫院裡,由於一種自動分藥機的投入使用,患者取藥時間大大縮短。醫生這邊剛開完藥,那邊的無人藥房就已經自動分揀好患者所需的藥品,並依服藥的次數和順序,裝進塑料藥盒的各個格子中,患者用手機掃碼即可取走自己的藥盒。

  “過去,配藥、分藥、檢藥、發藥需要至少4個人操作,使用自動分藥機後,通過物聯網技術將藥丸精准配發到對應藥盒,只需1位藥劑師進行最後把關。”作為項目創始人,自香港到江門創業的馮威棠早在2012年就已注意到“精准服藥系統”的應用前景,“精准分藥、服藥設備不僅可以幫醫院節約人手,為患者節約時間,而且藥房是按顆而不是按盒賣藥,患者需要多少就買多少,能夠有效減少藥品浪費。”

  帶著對“精准服藥系統”應用前景的堅定信心,經過多年準備,2017年底,馮威棠團隊作為珠西創穀(江門)科技園首批引進對象正式落戶園區,創辦江門雲訊電子設備有限公司,開啟了從概念到產品的探索之路。

  “當時公司剛落戶,既沒產品實物也沒模型樣板,只有一份PPT資料。”馮威棠說,江門有關方面找來8家醫院幫忙對接項目,提供支持,“醫院不僅提供藥物給我們進行影像辨識測試,還展示自己的藥物管理系統幫助我們開發分藥系統。”

  對於祖籍江門的馮威棠來說,江門不僅是故鄉,也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包括藥品、醫療器械、藥品包裝材料等行業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是江門的傳統優勢產業。馮威棠將處於試驗階段的自動分藥機和智能藥盒免費送給江門的醫院使用,廣泛搜集改進意見。經過近兩年的研發、試用和改進,這套由自動分藥機、智能藥盒和手機小程序組成的“精准服藥系統”日臻完善。與國外同類型產品相比,不僅功能完備,而且價格大大降低。

  “目前,我們已經獲得了不少大灣區內醫院的訂單,預計年底能正式量產。”馮威棠說,創業項目能走到今天,不僅得益於大灣區各類配套扶持政策,也得益於內地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生態,“我們的智能藥盒本身沒有電池也沒有芯片,而是通過手機小程序及藥盒的巧妙設計來實現智能管理,所以造價才能格外低,單是這一點國外同行就很難模仿。”

  讓創業有更多可能

  “科技創業的企業大概有兩種成功,一種是被大企業看上,以合適的價格收購;一種是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做出自己的品牌。過去,香港科技創業者定義的成功更多是指前者。” 廣東佛山雲端容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德豪曾在香港創業多年,曾努力想做出自己的品牌,無奈市場競爭激烈,難以打開局面,一度不得不一邊創業一邊打工。

  “容災的意思就是可以容納災難,當應用系統和數據庫遭遇地震、海嘯等不可抗力毀損時,可通過啟用實時在線的備用應用系統以及備用服務器立刻接管,保證交易順利進行。”李德豪說,他從2004年開始開發備份軟件,2009年還自主研發出“自動演練”專利技術,卻始終只賺口碑不賺錢。

  2013年,李德豪決定北上尋找發展空間,在佛山市南海區註冊成立佛山雲端容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依托當地的產業優勢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李德豪對打開局面信心十足,“我們的目標是從佛山出發,讓中國人用上自主研發的應用級容災產品。”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德豪的事業發展順利。2014年,李德豪組建技術團隊,與佛山市政府合作搭建起自動演練雲端容災中心。憑借技術的先發優勢,李德豪以佛山為起點向內地其他城市擴展,在容災市場占據的份額不斷擴大,每年的淨利潤超千萬元。

  “大灣區是個平台,既可以幫助香港創業者快速熟悉內地市場和文化,又可以作為把產品和服務推向內地市場的基地。”李德豪說。

  80後香港青年陳升的創業經歷堪稱豐富,到深圳前海後則大幅度轉型,開始擁抱互聯網科技。

  2015年,原本從事人力資源顧問服務的陳升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註冊成立學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功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他瞄准供應鏈電子系統,主營跨境電商供應鏈平台。“前海跨境電商發展活躍,但內地一些商家國際聯繫薄弱,當時正好遇到一批外國供應商在香港尋求內地夥伴,於是果斷決定轉型。”陳升說。

  事實證明,陳升的這一決定與前海的功能定位高度契合:項目在運營後6個月,就實現直連國際212個大型供應商,貨品種量超過15萬種,完成跨境交易8124單,間接孵化跨境電商企業140多家,實現單月最高交易總額超過3450萬美元。創業不到一年,即獲首輪融資5000萬元人民幣。

  用好兩地創新優勢

  在前海的成功創業,令陳升獲得越來越多關注,向他咨詢求助的香港創業青年也越來越多。陳升及其團隊逐漸把握住方向,決定再一次轉型,開始轉向孵化器服務創業企業。除了在前海夢工廠運營的眾創空間和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外,他還在深圳多地建立了青年創業基地,直接服務香港團隊超300個。“通過為香港青年到深圳創新創業提供‘導航’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香港青年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未來,香港青年除了要‘創’以外,也要多多‘融’,尋求與內地人才合作共發展的模式,從各行各業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陳升說。

  大灣區創新創業浪潮如火如荼,也帶動起香港科技創新氛圍升溫。從政府到民間,對創新創業都空前重視。

  “現在香港創業環境比以前好太多,不只私人願意投資初創企業,特區政府給予了許多政策支持,如幫創業企業支付4位人才的3年工資,香港科學園也有針對初創企業的場地免租優惠政策等等。”作為香港創業圈少見的資深創客,馮威棠上世紀90年代做過鐘表製造,2000年初創辦了一家科技創業,到創設精准服藥系統已是第三次創業,對香港創業環境的變化有著深刻感受。

  馮威棠表示,香港仍有許多獨特的創業優勢,他最新組建的人工智能項目創業團隊就落戶在香港科學園。“等項目研發成熟後,還會考慮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落地”。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認為,香港與內地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科技創新“產業鏈”:香港提供基礎科研成果和融資環境,內地負責科研成果商品化,最終進入內地大灣區的廣闊市場,實現“優勢互補”。“我非常有信心,只要大灣區優勢互補,結合香港的特性,將來創新科技一定可以成為香港經濟推動力,同時也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薛永恒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