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是否應再派消費券?港媒各抒己見
http://www.CRNTT.com   2023-01-31 00:43:33


(政府新聞網截圖)
  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發佈,不少政黨近日都倡議再向市民派發消費券,借此刺激沉痾待愈的經濟。但也有一些意見表示反對,認為政府財赤壓力頗大,派發消費券作用輕微且有違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多家港媒30日發表社評,對是否再派發消費券提出各自看法。

  香港《信報》發表社評《促進疫後復常 可再派消費券》指出,香港邁向疫後全面復常狀態,特區政府如何透過財務政策讓折騰三年的社會在兔年落實“兔氣揚眉”,備受各界注目。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是考驗港府理財智慧的挑戰,經過三年疫情困擾,巧婦最怕的就是無米炊。根據陳茂波早前的估算,本年度將錄得逾千億元赤字,儲備大幅下降至八千億元,是否再動用以百億元計的消費券計劃確是一道左右為難的棘手問題。

  社評表示,財爺考慮是否再派消費券之時,應該把思量範疇擴闊至包含疫後各方各面的因素,最重要一點當然是市民在解除社交束縛後,得到消費券能否促使市場暢旺,從而令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若然“除笨有精”,廣施甘露的消費券大可繼續為之。社評說,去年三月,中文大學一項透過AlipayHK數據進行的研究發現,電子消費券提振經濟成效顯著,積極發揮“乘數效應”。既然提振經濟效果顯著,那麼再派消費券實乃助長社會復常的可取之道;即使面對財赤壓力,真的有需要“睇餸食飯”,陳茂波也不妨把消費券的金額從過往的一萬元減至幾千元,而不是索性“撳住荷包”完全不派。另一個應該思量的因素是政府收入和開支將有什麼變化,以醫療開支為例,新冠疫情的影響已愈來愈小,相信疫後能夠較過往三年減省不少,這就有助紓緩財赤壓力。至於政府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的保就業計劃,反正香港現時的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三點五,減卻這方面的開支亦屬合理。

  社評認為,陳茂波估算本年度將錄得逾千億元赤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賣地情況不理想。令人期待的是,疫後復常能否帶動賣地收入急增?果如是的話,財赤不難改善,再派消費券毋須受到質疑有違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疫後復常最希望見到的就是百業興旺,再派消費券不見得必然導致政府入不敷出,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

  香港《商報》發表社評《財策因時制宜 促經濟紓民困》指出,疫情重創經濟,疫下採取逆周期擴張性財策,不單合理、必要,也是香港以外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香港庫房底子厚,但無止境的財赤絕不健康。陳茂波預計,今年料又出現千億赤字,而反映逆周期措施理應隨經濟復甦相應調整,形容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必須釐清,所謂收緊擴張性,不同於反過來變成緊縮財政,只是繼續擴張的程度,須在財政紀律與適度刺激之間更好平衡。畢竟,香港最新經濟仍未擺脫收縮,即使有通關效應提振,復甦勢頭仍未鞏固;為促復甦,政府還須推一把,例如在2 月展開“香港回來了”的宣傳推廣,就是有為、高效的適切之舉,有利市場和市民更快享受到經濟反彈的果實。

  社評表示,香港財政狀況較佳,至少不用舉債度日,仍有數千億計儲備,故有條件續推振經濟、紓民困的措施。問題是,如何確保公帑更加用得其所,把資源集中到最有需要的環節,及做好財富再分配的工作?不同行業、不同人士對經濟復甦或有不同的“體感溫度”,預算案既要解決“患窮”疑難,亦要解決“患不均”問題,誠為預算案最棘手部分。其中,消費券的效果良好,一來較直接派錢更能提振內需,二來較減稅退稅亦惠及更多基層,而且又沒推高通脹,還可推動電子支付普及,加上再次派發的行政成本已大降,所以消費券應列為長期財策工具,尤其在恢復通關後為在港消費提供誘因。然而,在收緊擴張性的大方向下,消費券要如何調整?是否可針對不同市民派發不同金額?關鍵是要確保合理公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