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分析:中國歷史科在香港式微誰之過?
http://www.CRNTT.com   2017-01-31 00:04:48


  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記者 黃博寧)中國歷史教育是國民認同的重要組成部份。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公開表示,特區政府重視中國歷史教育,88%的學校在初中階段開設獨立中國歷史課程。業界卻有說法認為,回歸以來教育局對中國歷史“陽奉陰違”,通過課程改革邊緣化中國歷史的地位,導致初中階段不受重視,高中階段面臨關門。過去幾個月,記者走訪了多位相關人士,探究國民認同出現的問題中,中國歷史科的欠缺要負多大責任。經過探查,大致總結出三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歷史科在初中的必修地位“似有實無”。根據香港教育局的數據,現時約88%的初中設有獨立的中國歷史科。不過業界人士反映,2002年以後,曾有一半以上的初中取消了獨立的中國歷史科,惟經過部份人士努力,現在比例恢復到將近九成。不過,連續三年不斷,每週有至少兩節中國歷史科的學校占六至七成。不在此列的學校中,有些以中西史合併、綜合人文科的方式教授。有些雖單獨成科,但並不是三年都有,有些三年貫穿,但課時一周僅一節、甚至兩周一節。

  實際上,教育局有出台文件,不論以何種形式教授,都要求保證一周兩節的課時。但出於實用性考慮,不少學校佔用中國歷史科的課時,補給英語、數學等其他被認為更有意義的科目。而教育局對此沒有採取措施,強制學校執行每週兩節的規定。另外,以其他形式教授中國歷史的學校中,有些因重視中國歷史,令該科目實際分得的課時高於兩節/周;有些則因此而飄落零散,令其沒有主線。

  也有不具名人士反映,教育局政策離地,不能適應教學實際需要,也是教學效果欠缺的重要原因。

  其次,部份中國歷史任課老師能力不夠。新課綱實施以來,中國歷史教學法發生了很大變化。舊課綱著重記憶,如朝代順序、帝王的年份和名字,新課綱強調分析理解,不僅要記住事實,還要進行分析和評價,而不能簡單以“拿來主義”背得高分。這實際上對老師的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有情況之下,中國歷史科的老師未必能夠做到專科專教,非歷史專業出身而教歷史的為數不少,修為難以到達新課綱的要求。而除了多門的教學任務和大課時量,很多老師還要處理行政事務、招生宣傳,提高業務水平只怕有心無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