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樂西公路險峻 血肉打造為抗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13 00:44:30


四川樂西公路沿著山腰興建,地形高聳、施工難度大。(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樂山5月13日電(記者 林谷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12日來到打通四川樂山到西昌、雲南邊境長達525公里的“樂西公路”,共徵集了川康地區彝漢等民工20萬餘人。由於缺糧、疲勞、疾病、工傷等原因,築路死亡逾4000人,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為抗日戰爭公路建設寫下最悲壯的一頁。

  1938年10月,日本大舉侵華下,國軍步步後撤,直至廣州和武漢也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撤到重慶。當時,中國與國外主要的聯繫通道——粵港交通遭受日軍封鎖,要維持與國外的聯繫則必須借助當時已經開通的滇緬公路。但川滇之間的公路交通很不順暢,必須繞道貴州方可到達,極為不便。樂西公路修通後,川滇之間的交通狀況將大為改善,距離將大大縮短,從而使中國有一條通向國際的陸上通道。

  樂山文史工作者、《樂西公路》編輯主任羅明剛表示,當時國府修築樂西公路組要有四個主要原因,第一次為了分流滇緬公路的物資。其次是開通第三國際通道康印公路。第三是因應重慶被日軍攻擊,擬將西昌打造成第三陪都。最後就是開發沿路的鐵礦產。根據記載,蔣介石曾7次諭令趕工搶修,也見這條路的重要性。

  中評社記者走訪樂西公路,親身見證公路沿途的險峻,如“岩窩溝”呈V型狀,地形險要,一邊臨懸崖,一邊臨深淵,海拔2000米,溝深達200米,令不寒而慄。

  另外還有一處“蓑衣嶺”是樂西公路最高點,海拔2800米,窮山禿嶺,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據修路耆老陳述,修這一段公路時,曾經一個晚上凍死200人。樂西公路因此被稱為“血肉築成的長路”,堪稱抗戰交通生命線。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由四川省委台辦副巡視員楊志學擔任活動總負責人、兩岸媒體20位記者擔任團員在10日起至17日,安排走訪四川前往成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等地,採訪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樂西公路、新津機場、華西壩內遷“五校”舊址、宜賓江安國立劇專及李莊古鎮抗戰文化、樂山戰時故宮、自貢鹽業博物館等。中評社記者林穀隆全程隨團採訪報道。 

  參與“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的媒體記者共20位,包括中評社、旺報、台灣導報、台灣TVBS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新社、中國台灣網、中國華藝音像、四川日報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