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中法戰爭催生的台灣滬尾砲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31 00:41:21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滬尾砲台是清代台灣現代化的重要海防設施,於1886年中法戰爭之後所建。砲台大門口有劉銘傳所提「北門鎖鑰」。(中評社 林淑玲攝)
  中評社台北5月31日電(記者 林淑玲)法國侵略越南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中法戰爭發生於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法國遠東艦隊一度擊敗中國福建、南洋艦隊,取得台灣海峽制海權,先後佔領台灣基隆和澎湖。1884年10月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全島的戰略目的。中法戰爭後,清廷於1886年在滬尾所建砲台仍保存至今,為這段歷史留下記錄。

  滬尾砲台佔地約8公頃。為台灣第一位巡撫劉銘傳(1836-1896)所主導建造,以防衛台灣淡水港,砲台門額上仍留存劉銘傳親筆所題“北門鎖鑰”。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率軍擊敗法國艦隊揚名中國歷史,滬尾砲台導覽員周金枝說,有安徽合肥來的遊客特別來此憑弔。

  滬尾砲台雖停用多年,但因為長期屬軍事要塞,因此保留狀態頗佳,不但石碑,也保留了砲台旁兩道城牆及砲台數座,已列為台灣第二級古蹟。

  滬尾開發可追溯的最早歷史是在西班牙時代,也曾在此建造砲台,所以滬尾砲台也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據記載,鄭成功佔領台灣,趕走荷蘭人,當時的荷蘭駐軍,便放火將堡壘燒毀,並將大砲破壞。

  清朝嘉慶年間,淡水延海一帶海盜猖盛,清廷在1808年(嘉慶十三年)加派兵力,駐防該地。1813年(嘉慶十七年)並在現址興築砲台。中法戰爭後,清廷命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加強台海防務,使於全台重要海口地區興築砲台基地,計有基隆、滬尾、安平、旗後、澎湖等5處,共10座砲台,憑藉以禦外國軍隊。

  日據時期,日軍撤下當時在滬尾的四門砲塔,並將此地改作為日軍砲兵練習場地。有歷史研究者指出,在日本二戰末期,需要大量資源,滬尾砲台的4具大砲,可能已被日軍熔掉了。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重新賦與滬尾砲台國防任務,並派兵駐守,直到1985將之列為古蹟,結束軍事用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