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中日真的像1914年前的英德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7 00:37:07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記者 李仕奇編譯報道)今年的7月25日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的紀念日,世界也即將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在許多國家領導人在評價現代外交事務時,都喜歡用戰爭年代的過往來作對比。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公共政策學者汪錚在日本《外交官》雜誌撰文分析表示,由於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用來類比的條件都已經不盡相同,因此人們不應該繼續被歷史束縛著。全文編譯如下:

  120年前的7月25日,是第一次中日戰爭(1894-1895),或俗稱甲午戰爭爆發的開端。而三天以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的紀念日。隨著這些紀念日的來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一系列拿歷史與現實比較的說法。

  歷史在亞太地區的當代外交事務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近年裡,我們可以看到歷史越來越頻繁且直白地被各國引用。這種歷史的類比和“歷史的教訓”真的可以在現代事務中為我們提供有用的指導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們為什麼會鐘情於用歷史的類比。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和政治學院教授、納菲爾德學院研究員鄺雲峰(Yuen Foong Khong)在他的《戰爭的類比》(Analogies at War)中提出,國家領導人會把歷史的類比用於認知類和信息處理類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對於制定政策非常重要。歷史的類比意味著,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但在某方面有相似的地方,那它們可能在其他的方面也會有相似點。換言之,如果事件A和事件B在特征X上相似,已知事件A有另一個特征Y,那麼可以推斷出事件B也有特征Y;用邏輯學上的寫法,就是AX:BX::AY:BY。這些歷史的類比通常會作為外交政策和政治宣傳的基礎。

  根據鄺雲峰的說法,人類具有“有限的計算能力”。因此,人們需要用某種簡化機制來處理他們每天所遇到的大量信息。而歷史的類比可以被用作一種認知上的捷徑,來幫助人們處理複雜的事情和相矛盾的信息。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