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四地學子參觀長城第一墩 體驗大漠蒼涼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7 08:23:46


天下第一墩遺址(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嘉峪關8月27日電(記者 秦正陽)“愛只因有你”大型公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新西行漫記”的全體成員在嘉峪關參觀的第二天來到“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也是長城沿線建築規模最壯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

  明代嘉峪關管轄“腹裡、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正所謂“餘收遠岫和雲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對於它的雄險,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曾經有過生動的吟咏:“嘉峪關,雄險畫皆難,墩堡遙遙相互望,長城道道連關山,猿臂也難攀”。在一萬多華里的明代長城線上,墩台無數 ,密如繁星,而嘉峪關長城第一墩與河北山海關渤海之濱的“老龍頭”遙相呼應,共同構築起中華長城“龍”的首尾,成就了中華民族“龍”的美名。今天的討賴河墩台殘高約10米,其底部呈不規則正方形,底寬14米,內部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6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夯土層厚10~20厘米。“長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的西路軍將領魏傳統題寫,字跡飄逸灑脫,清秀雋永。

  北京大學的魏文濤同學對中評社記者表示,第一次能夠近距離接觸大漠戈壁上的長城,能夠摸到600多年的土牆,感到非常震撼。而且第一墩能夠和西部景色融合在一起,又能帶有獨特文化價值,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雖然展示的內容不多,但是有能夠讓參觀者參與其中的活動,感慨大漠的蒼涼與祁連山的雄偉。

  此次“愛只因有你”大型公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新西行漫記”以“重走斯諾道路,感悟民族精神”為主題,來自兩岸四地的百餘名傳媒院系的大學生們將沿著80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足跡,在重溫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的同時,了解當下中國的最新發展變化。此次“新西行漫記” 由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攜手北京大學愛基金、甘肅省鄉村教師培訓志願者聯合會,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華女子學院、西北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台灣世新大學等兩岸四地共十一所高校共同舉辦。中評社記者隨團全程採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