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研討會綜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5 17:29:24


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源:大公網)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電/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12月4日至5日,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50多名代表齊聚北京,出席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共同舉辦的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圍繞“共享發展:更好造福各國人民”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凝聚共識。

  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

  並非任何一種發展都必然帶來人權狀況的改善,那種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式“發展”,實際上與人權保障目標背道而馳,那種拒絕大多數人參與發展過程,或者拒絕大多數人分享發展成果的發展模式,是不利於人權保障的,也是非理性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蔔衛認為,《發展權利宣言》不僅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還提出了國家責任和國際社會的責任。《發展權利宣言》及其引發的討論改寫了對發展的解釋,使之成為一種在保障社會公平基礎上促進經濟增長、讓所有人參與和受益的人權。

  與會人士認為,多年來,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效保障了人民發展權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陳佑武表示,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方面,就群體而言,中國特別注重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的發展;就區域而言,中國特別注重不同民族區域、貧困地區等區域人民發展權的保障。在中國,人民作為發展權的主體,無論是政策層面的安排還是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設,都得到了有效體現,集中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黎爾平認為,通過精准扶貧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政府保障發展權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一些地區和村落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一些家庭由於特殊原因、一些個人由於先天殘疾等因素,可能尚未實現脫貧,精准扶貧在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等方面要求精准,出實招、見成效,使發展權利也變得精准了。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10月發表的《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誌。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7億多人脫貧,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這是中國的大成績。”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展權工作組主席扎米爾·阿克拉姆說,各國有責任在國家和國際層面落實發展權利,而且要基於公平和不歧視原則實現發展,並通過國際社會開展合作,減少各國貧困、全球貧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