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科技援助,中非合作新氣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5-31 11:53:43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電/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市郊的喬莫·肯雅塔農業科技大學校園內,一座被稱作“友誼亭”的中國古典涼亭格外醒目。友誼亭周圍綠樹掩映,鮮花盛開,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不遠處,就是中國政府在海外援建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外觀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內部各種先進實驗設備一應俱全。近日,記者走進該中心,傾聽中國科技工作者的非洲故事和中非科技合作的“好聲音”。

  中非科技合作新模式的拓荒者

  1996年,當很多中國人還在通過《乞力馬扎羅的雪》《走出非洲》等歐美電影來了解非洲時,時任武漢大學講師王青鋒就作為援非專家前往乍得,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從此,他跟非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乍得時,出於植物學專業本能,我業餘時間就背上標本夾,騎上摩托車去野外科考。當地人會既好奇又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孩子們三五成群,跟在我的車後面跑,等我停下來就幫我拎包、扛標本夾、主動問我到哪去,需要什麼標本,然後幫我采集。”

  20多年過去了,如今已是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副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青鋒,對記者談起那段往事時仍很懷念。在乍得的經歷不僅讓他對非洲有了感情,更萌生了推動中非共同開展科研的想法。他認為,一方面,在宏觀生物學領域,出於科學發展需要,中國有必要而且也有條件走出國門,開拓研究視野;另一方面,非洲國家雖有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研究需求,但大多面臨技術落後、人才缺乏的問題,一時難以獨立開展研究。因此,合作對雙方都有必要。

  1999年,肯尼亞學生羅伯特·吉圖魯來到武漢大學師從王青鋒攻讀植物學博士學位。本來有機會去歐美國家學習的他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有更多的發展經驗可以與肯尼亞共享。2002年,吉圖魯畢業後成為喬莫·肯雅塔農業科技大學植物學系的一名教師。從此,在王青鋒和吉圖魯的共同推動下,中肯兩國科研人員在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研究合作不斷加強。2013年5月,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吉圖魯成為研究中心的非方主任。2016年,在喬莫·肯雅塔農業科技大學原來的一片荒地上,中國援建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主體建築竣工並投入使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