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折柳”送別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3 11:24:19


古時家家門前栽柳(元佚名繪)(圖片來源:光明網)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在中國古代,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古人頻繁遠行的時節。在交通不便、路途多險、前程難蔔的古代,每一次出行其實都意味著生離死別,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送別。古人送別時如何表達對遠行人的祝願?“祖餞”是怎麼回事?上路前為什麼要“折楊柳”相送?為什麼說“折柳”送別是因為取其諧音“留”的說法欠妥?

  “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東漢鄭玄注曰:“將行而飲酒,曰‘祖’”

  如果評詵古代最有名的“送別”,唐朝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無疑應名列前茅。有一年春天,王維在渭城客舍中設宴,請即將遠行的元二喝酒,還寫下了著名的離別名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於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所謂“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後來乾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行祀禮是怎麼形成的?據說與黃帝之子纍祖有關。纍祖遠游時死於途中,於是人們為他舉行了路祭活動,後來路祭逐漸流變為以餞行為主要內容的送別民俗,纍祖也變身為“行神”。

  “祖行”頗為講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這種送別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間特別盛行,張籍《送友人盧處士游吳越》詩,記述的便是他為將去今江浙一帶旅遊的好友盧處士而搞的送別活動,時已“春草上高台”,張籍在驛站的樓上擺了一桌酒菜:“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風滿驛樓潮欲來。”

  李白的《留別金陵諸公》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五月金陵西,祖餘白下亭。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其實,只要有朋友遠行,不論是游玩、回鄉,還是赴任、卸任、遠征,古人都會“祖”一下。劉禹錫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一詩,就是他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職而搞的送別活動:“祖帳臨周道,前旌指晉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