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守望中國文化之眼 記小城裡的匾額收藏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18 11:34:53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如果不是親臨現場,絕對不會想到,在這個層巒叠嶂、溝壑縱橫的福建連城,竟有一個藏品豐富、布局高雅的匾額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館走上一遭,仿佛進入一個提綱挈領的中國文化的目錄世界。這個世界的最好向導就是館長楊芳女士。

  楊芳如今是遠近聞名的匾額收藏家。但在1999年之前,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將會和匾額深深“糾纏”。那年,她的丈夫謝遠忠搜羅到一方文魁匾,題匾名為“文魁”,受匾人是嘉慶三年鄉試舉人楊賓。楊芳尋根究底後發現,楊賓原來是自己的祖先。一種家族傳承的榮耀感和重續文脈的激動心情,一下子攫住了她的心。夫妻倆一拍即合,決定開始收藏匾額。

  福建山區水隔山阻、九曲回腸,可以藏身、可以遠禍。因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裡的很多古建築得以保存,匾額同樣如此幸運。但是當地許多人對匾額不屑一顧,在很多農民家裡,匾額甚至成了搭建豬寮雞舍的材料。

  為了搜羅古匾,楊芳夫妻倆起早貪黑,打聽連城界內所有存有匾額的地方。並且,他們收匾額就像收養孩子一樣,一旦領走,再也不願送出。“錢只出不進,匾額只進不出。”於是,他們收藏古匾額的痴名越傳越遠,外地商販找他們售匾的也越來越多。然而,古玩市場奇貨可居,夫妻倆的日常收入不足以負擔,只能開始舉債收藏。

  2006年,楊芳辭去了穩定的中層管理職位,到連城縣博物館當了一名普通的職員。工資從2000多元降到了700多元,多年的工作積累也要放棄,從頭再來。然而,她內心反覆念叨的只有“愛匾一生,護匾一生”。

  在楊芳心裡,越積越多的大小匾額為她築起一個古雅、厚重、瑰麗、幽深的文化世界。匾額題詞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是書法的寶庫,是工藝的長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楊在觀賞了楊芳的藏品之後說:“這些從民間收集來的匾額都是匾額中的精品,是中國文化的精魂。”

  如今,楊芳收藏的匾額已有1000餘方,年代最早的“狀元及第”匾是南宋景定年間的遺存,而年代最近的收藏是1958年製作的“掃盲冠軍”匾,反映出當時黨和政府的文化政策深入民心,也體現了匾額文化在火紅的建設年代仍有餘緒。

  2008年,楊芳在專家學者的鼓勵支持下,萌生了撰寫匾額文化研究工具書《古匾集粹》的想法。她夜以繼日地研讀史籍和學術經典,2012年,《古匾集粹》在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在匾額研究和工藝領域博采眾長、內容全面、考證詳實。從匾額的源流、價值、款識、釋讀,到匾額的保存、分類、質料、工藝等都作了簡明扼要的描述。該書還收錄了近400方代表性匾額,對每一方的出處、掌故、題銘、內容以及流傳情況都作出了較為詳細的注釋。學者傅翔評價:“在這個喧囂與浮躁的世界裡,她是一位真正的收藏家,一個學有所成的專家。”

  最初,楊芳夫婦臨時租用了一間屋子集中陳放匾額,名曰“樹芳齋匾額文化陳列館”。2013年,機遇來了,連城實施“文化強縣”戰略,在秀麗的國家地質公園冠豸山的對面,占地總面積9000平方米的新博物館開始建設。博物館專門辟出一大板塊,交給楊芳陳列明清牌匾。她的個人事業正式匯入了國家文博事業發展的大潮中。

  更多的學者專家慕名而來。上海市文史館史學家郭志坤稱讚楊芳的行為“是一種睿智,更是一種義舉”。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周小濮率專家組一行考察完她的藏品後表示:“當地文化部門要重視起來,把匾額保護好,把它留給子孫後代。”

  如此珍貴的收藏深埋連城,是否有些可惜?楊芳說:“匾額和地方文化血肉相連,離開了故土就失去了地氣,缺少了神韵。”

  當筆者跟隨楊芳徜徉在她精心布置的匾額之林的時候,在每一方匾額前,楊芳都要伫立凝神。她說:“巍峨高大的宮殿、典雅韵致的廳堂,匾額都在最中央和搶眼的上方。我們只能仰望。”

  筆者想說,如此豁亮懸掛著和懸掛過的匾額就是中國文化的眼睛,而這位小城裡的收藏家正是中國文化之眼殷殷的守望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