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走向文明的自覺—袁運生藝術展”開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0 17:09:43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4月6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走向文明的自覺——袁運生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展是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覽根據主題分為四個部分:水墨意蘊、道象、融貫中西、記憶,回顧性地展出袁運生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創作的水墨、油畫、銅版畫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寫等習作20多件。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公開展出。在本次展覽中,袁運生先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三個槍手》《嫁新娘》《海邊太極》《驅鬼圖》,著名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壁畫原稿,以及高3.4米、長達27米的鉛筆大稿等,涵蓋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共16件。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對袁運生藝術創作中內在的思想空間,進行了深入地闡釋,他在前言中談到:“根植於袁運生先生內在的中國文化經驗,與其個人的性情和文化理想,毫無罅隙地完美融合在一起,最終越過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走向自我完善。他自信在生命意識、生存需求、宗教信仰、終極追求,在儒、釋、道文化影響之下的造型必然有著可以延續的藝術因子,這種文化的自覺也使袁運生先生的作品中洋溢著自在與宏闊。”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在序言中,就袁運生的藝術精神訴求,進行了概括性地闡述:“他在作品中寄注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關切,更呈現出一位藝術赤子純粹的心靈;他充滿感性的表達和直抒胸臆的傾訴都直指藝術創造的本質,由此構成他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充滿靈與魂的交響,生命與人性的交輝。”

  袁運生1937年生於江蘇南通,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其1955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受到董希文先生的啟發,在創作上並未完全貼近蘇派畫法的影響,而是更傾向於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畫風。受到政治運動的影響,袁運生1962年畢業後被分配至吉林省長春市工人文化宮美術組工作,期間在進行創作任務的同時,還多次外出寫生,完成了60餘件的木板油畫作品。1974年,為了創作《毛主席在陝北》等作品,赴陝北寫生,創作了《延安白描寫生長卷》等精彩作品。1978年,袁運生受雲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請赴西雙版納寫生,完成了大量鋼筆和墨筆線描作品,並以此為基礎,1979年應張仃先生邀請,參與首都國際機場的壁畫創作,繪制了《潑水節——生命的贊歌》機場大壁畫。由於在畫面中部大膽繪入了三個裸體傣家女洗浴的場景,在當時引起中國美術界、文化界乃至思想界的廣泛爭論,也正是這件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標誌性圖像之一,也讓袁運生及其藝術探索廣為人知。

  1982年,袁運生受到美國新聞總署“國際訪問學者項目”的邀請,到美國參觀訪問,並被安排到華盛頓、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的多家美術博物館參觀,拜訪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德庫寧、波普藝術家勞申伯格等,極大地影響了他的繪畫思想和語言方式。隨後,他又接受北愛荷華大學、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史密斯學院、哈佛大學的邀請,作為駐留藝術家並最終在美國定居,直至1996年歸國。此時袁運生接受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在宣紙上用墨、蠟、色粉、油等材料,完成了大量帶有強烈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在此過程中,袁運生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繪畫思想中石濤的“一畫論”,與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即興感受結合起來,感受兩者之間內在的關聯性。也是在不斷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袁運生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1996年,袁運生受中央美術學院的邀請,回國主持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學工作,同時,其創作思想逐漸轉向為建構新的中國當代美術教育造型體系而努力。此時的袁運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考察中國傳統雕塑的工作之中,他相信要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和觀念體系,造型是最為基本的內容,必須能畫出中國人的形象,而不是從歐美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創作體系中來。他說:“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如果你的心裡頭有文明自覺的意識,那麼創作的時候你就會很明確,你就會圍繞著這個問題來思考。”就像他在展覽的自序中所談到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有認知才能認同。”

  展期內,中國美術館邀請眾多專家學者,就袁運生先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思想,展開了豐富的學術研討活動。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6、7、8、9號展廳,將持續至4月16日。

 (來源: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