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戲曲進鄉村,如何扎下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3 10:32:43


烈日下,花鼓戲演員正在略顯簡陋的舞台車上表演。(圖片來源:人民網)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近日,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近年來,在送戲下鄉過程中,基層院團積累了哪些有益經驗?還有怎樣的困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跟隨院團下鄉,傾聽了村民、演員、院團管理者、文化主管部門的真實感受和期待。

  “摸爬滾打”,“苦”也“不苦”

  7月下旬,湖南持續高溫。24日,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的39名演職人員顛簸3個多小時來到株洲市炎陵縣,接下來的3天,他們馬不停蹄,送戲到縣裡的5個村。

  25日上午,炎陵縣策源鄉竹園村,當天是村裡趕集的日子。送戲下鄉的舞台車趕了一個多小時山路,早早停在了村集貿市場入口。隨著略顯簡陋的舞台車打開、音響響起,村民們很快圍攏過來,不一會兒便聚集了幾百人。前排自帶板凳,後排踮起腳尖,笑聲、唏噓聲、喝彩聲、掌聲隨劇情跌宕起伏。

  孟仁秀是梁橋村村民,聽說有花鼓戲來到竹園村,她專程騎摩托車,趕了20裡山路過來。“花鼓戲寓教於樂,我從小就特別喜歡。3個月前,縣裡劇團到了我們村,我也去看了,現場看戲的感覺非常好。”她激動地說,“政府出錢,我們看戲,希望還要多下來!”

  “這麼熱的天,老百姓熱情還如此高,我們很受鼓舞,也深感幸福。”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副主任、花鼓戲團團長唐農家指著熱情的觀眾,回憶說,“送戲下鄉中的感人場面實在太多了。前兩年到炎陵時,因為觀眾太多,演出場地太小,當地老百姓為了騰演出場地,竟然毫不猶豫地推倒自家圍墻;在馬家河中學演出時,因為進入校園的鄉間小路太狹窄,村民們自發填路,為我們的演出車臨時開辟一條道路……”

  “還有很多地方,農民們鞭炮接、鞭炮送,跟過年一樣,”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主任肖鴻斌說,戲曲藝術的價值在這裡體現得既直接又充分。

  老百姓的熱情,演員們不敢辜負。“一名文藝工作者的價值,不僅在大舞台,還在於走進貧困山區給老百姓帶來歡樂。”90後花鼓戲演員陳施羽演出後發了這條朋友圈,贏得同事們一致點贊。

  送戲曲進鄉村,趕路之外就是搭台、演出,“摸爬滾打”的苦累自不必說。此行伴隨近40攝氏度的高溫,光行程將近1000公里。記者隨隊感受到了其中的艱辛。不久前的6月21日,在株洲縣龍潭村,花鼓戲演員匡曉玲因為連續幾天帶病堅持送戲下鄉,加之天氣悶熱,暈倒在舞台上,她蘇醒後第一句話卻是:戲還沒演完,今天拼了命也要撐下去……

  “實際上,進鄉村真沒那麼苦。”唐農家的一句話出乎意料,他講得很實在,“戲曲原本就是從鄉土中來,回歸鄉村也是道理之中。更重要的是,戲曲演員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學戲多苦多累啊,不能吃苦的人,首先就當不了戲曲演員!”

  “所以,對我們來講,下鄉演出不僅是帶來一場場好戲,更是錘煉隊伍的好機會,還讓演職人員在基層一線獲取了靈感、吸收了營養,”肖鴻斌說,“以進鄉村為契機,花鼓戲團采集了許多鮮活的故事,創排了《五朵村花》《鵝匠》《好人張八一》等系列新作,非但老百姓喜歡,還獲得了很多獎項。所以啊,我們進鄉村更有積極性了。”

  數據顯示,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每年送戲下鄉都達到280場左右,今年已過百場。近年來,株洲將戲曲進鄉村和文化扶貧相結合,全市5個劇團每年送戲達到800餘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