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以自然的方式建造——王澍答觀眾提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7 11:23:09


(圖片來源:人民網)
  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問:在之前的演講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具體的平立剖,所以想請問您在設計的過程中是如何發展概念的?用什麼設計方法去推進方案的深化?

  答:一般從思考開始,概念草圖並不多。先從看、聽、說(討論)到有比較清晰的概念,再開始畫手圖,一般也就一兩遍;其實中國傳統的工匠也是這樣,深度思考之後再清晰地把所想的畫出來。比如我在富陽三館這個項目中,總共就畫了兩遍草圖,第一遍大概是半小時到一小時成形的粗略的草圖,然後大概思考一、兩天,第二遍草圖一般從左到右,一氣呵成。之後再用相關的平立剖去闡述草圖是如何實現的,透視的理念是如何延續的,把空間的位置具體落實,從而延伸自己的設計系統。設計不光是關於造型和形態,也關於功能和空間的使用。

  問:您認為建築師必須是學者麼?必須經過專業訓練嗎?您在設計的過程中材料一般是如何選擇的?比如在富陽三館中在人工鑿石後澆築混凝土建造的立面。

  答:在中國還有好多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可以做發揮人工的潛力。對於當地的工人來說,如果要做一些高技的建造,是很困難的,相反,在做一些磚或者石頭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師。你必須知道在本地有什麼材料可以用,如何使用工人,讓他們驕傲自信地運用他們的能力,然後一起完成美麗的建築;像我們的小工作室就可以一直堅持做一些比較當地的,和全球化商業標準化不一樣的東西。

  問:在古代中國藝術家是屬於古代學者麼?藝術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答:在古代中國,我們對藝術、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歷史中,首先有學者的概念,其次才有藝術家的概念。對於一個學者來說,說跟藝術相關的東西,地位其實是很低下的,只是相當於一項技能而已。學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政員,比如明代著名學者文徵明,對於他來說,寫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書法,最後可能才是繪畫和關於藝術方面的東西。在古代中國其實是沒有建築師這個概念,學者並不知道平立剖具體是怎麼樣的,他們是哲學家,設計了基本的規則和維度,然後由工匠去實現,這兩個世界通常是分開的,合起來才叫做建築。

  問:請問可持續性在您的建築作品或者材料選擇中是如何體現的?

  答:可持續方面不僅和材料直接相關,我們還始終可以將回收的材料並運用在我們的作品中,在中國近20年的發展中,大批古建築或者老房子被我們自己拆毀,超過90%的歷史建築消失了。因此,在中國這種快速城市化進程下,可回收材料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當你真的要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常見的磚,幾百年的不同做法累積下來,目前就有超過80種不同的磚,怎麼讓不同尺寸的磚組合在一起呢?我認為機器是很難實現的,只有人聰明的手才能把他們放在一起。逐漸地,一些傳統的老式材料將被越來越少地利用,這一點我是非常反對的,因為我們有義務去保留這種傳統的建造歷史。目前,我們開始使用可回收的土作為建築材料來進行一些嘗試,期待下一階段會有新的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