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燦然:一條道走到黑的詩人翻譯家
http://www.CRNTT.com   2017-10-03 10:23:33


黃燦然,詩人、翻譯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著有詩選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我的靈魂》等;譯有《里爾克詩選》《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內心活動》《如何讀,為什麼讀》等。譯作布羅茨基隨筆集《小於一》是新京報2014年致敬譯作。(圖片來源:鳳凰網)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黃燦然是誰?詩人、翻譯家。

  他中學時期從山村移居香港,如今又從香港搬回山村。當過工人,輟學六年後考上大學,由一個不懂26個字母的工廠青年,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翻譯家之一。

  對於中文讀者,黃燦然的名字常常和蘇珊·桑塔格、布羅茨基、聶魯達、曼德斯塔姆、卡爾維諾等一長串大師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他在詩歌翻譯上的成就為他贏得聲名,但並未帶來財富,如黃燦然所說的,文學翻譯,常常越做越窮。

  年輕時,想得最多的是自殺

  15歲到19歲,黃燦然想得最多的是自殺。他想要逃離人人渴望移居的香港,又發現無處可去。家人們都在這裡,故鄉已不存在。

  對他來說,活著就是每天醒來去工廠重複同一件事——給牛仔褲裝金屬扣。黃燦然住觀塘的簡陋工棚,抬頭就是逼仄的空間,沒有朋友,沒有方向,現實是赤身踩在無止境的流水線上。

  對工友們來說,黃燦然有些孤僻,有著不合時宜的愛好:閱讀。他們拿到薪水後,往往用於賭和嫖,黃燦然卻幾乎把錢花在了買書和訂雜誌上。他對書的痴迷,有時會被他們揶揄,“讀書有什麼用?畢業以後還不是要出來賺錢?”

  父母對他熱衷閱讀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因為毫無用處。上世紀80年代初,如果你是一名香港工人,只要勤快又願意加班,甚至能月入過萬。大學畢業的文職工作,收入不過兩三千。

  高中二年級,黃燦然和兩個姐姐移居香港,因為祖母。她的經歷後來被黃燦然寫到詩裡,祖母年輕時嫁到宴田,丈夫娶她後就獨自去了南洋。五十年代她去了香港,但沒有去南洋,因為丈夫在那已經兒孫成群。她領養了兩個兒子,長子黃定富是黃燦然的父親。

  1978年,她把兒孫相繼接到香港跟她團聚。那年,黃燦然15歲。

  當他在睡夢中抵達異鄉,離香港不遠的廣東正面臨汹湧的偷渡風潮。根據廣東省委邊防口岸辦公室1979年的《反偷渡外逃匯報提綱》,有9.8萬人湧向深圳等待外逃機會,逃出1.8萬人。在廣州,凡有偷渡成功者,皆鳴鞭炮祝賀。偷渡潮背後是巨大的收入差距,50年代香港製造業興起,70年代到達頂峰,工人供不應求,收入是內地百倍。

  剛到香港的黃燦然被捲入這股潮流,成了制衣廠的一名工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