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中文:碑學的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7-10-08 10:48:36


西中文 論書絕句 ·米芾(圖片來源:中國書畫網)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碑帖之爭無疑是當代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來,書壇出現震古爍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陣營的居多,充分說明這個書壇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潛質和強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來的碑學大家,他們往往從並不知名碑志取法,儘管原來的範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經過他們的手,卻變成了雄健清新、儒雅典麗的風格。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為柔美,荒率被升華為清新自然。這些相近的審美範疇往往僅是一牆之隔,經大師點化,便能化腐朽為神奇。這就不能不讓人們對一個古老的信條產生懷疑:為什麼取法乎上,只能得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下?為什麼不可以取法乎下,反能得上?

  體系的封閉性、技法的自足性、傳承的遞減性,是帖派理論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那是帖派書法只能在一個既定的有限的範圍內傳承,從而失去了創造性,這才是帖學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學的興盛大抵是實行科舉制度的時期,科舉制度的保守性質使書法失去了創造的需求和動力。

  碑學則不然,碑學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系統,它的取法對象遠比帖學豐富而蕪雜,其師法的觸角幾乎遍及書法史的各個時期、各個層面和各個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誠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態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蛻變。對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為經典,懷著守成和奉祀的心態;而碑學則視為資源,用於取法和創造。創造精神正是碑學最可貴的精神。

  創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國書法古典時期形成的。古典時期書法沒有權威、沒有經典,也沒有“取法乎上”的傳承信條。從上層的文化官吏到民間的匠役,大家都在師法前賢、借鑒別人中探索前進。一些新的筆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拈管轉折)、新的書體(如隸變和八分書),被某些人發明試用,隨後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群起仿效,而逐漸成為書法的新元素。最初發明這些技法、筆法的人不但沒有成為後人膜拜的對象反而被逐漸淡忘。因為在古典時期,人們看重的是不斷的創造,而是不是膜拜權威。

  到魏晉時期,隨著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書法也實現了人性的覺醒,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風格寓於書法之中,使書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這對書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跡無疑是巨大的。然而這種人文精神勢必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所謂技術,即書體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這些當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勞,而是許多前人共同創造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