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文學要有“中國芯”
http://www.CRNTT.com   2018-01-16 17:45:40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如果稍事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基本事實:今天文學期刊的“排頭兵”,仍是20世紀80年代成名的那幾家老字號。也就是說,幾十年的時間,幾乎沒有產生一家有廣泛說服力的新品牌雜誌。從總體上說,在社會大轉型的重要變革時期,文學雜誌整體上掉隊了。掉隊也叫落伍。形成這樣的局面有外部因素,但文學雜誌自身也要反思內因。

  經歷過八十年代文學雜誌繁榮的業內人都會知道,那個時候,有一批“重操舊業”的老編輯,他們學問底子厚實,案頭功夫扎實,更重要的是敬業,有文化操守。不僅讓當年的年輕編輯受益良多,今天年過五十歲的作家,尤其是著名作家,恐怕不會忘記那群編輯人的職業風範和人格光澤。2007年,《美文》雜誌請王培元先生開專欄,憶寫了十二位老編輯家,具體有韋君宜、聶紺弩、秦兆陽、牛漢、馮雪峰、嚴文井、舒蕪、綠原、孟超、樓適夷、巴人、林辰,之後結集為《在朝內166號,與前輩靈魂相遇》出版。這十二位大編輯,是那個時期那個群體中的一部分,也可視為代表者。

  大裁縫店是有大裁縫支撐局面的,一流雜誌的基礎是有一流編輯。大作家和大作品對一個時代是重要的,但應該認識到優秀的編輯,以及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的編輯群體對一個時代更重要,因為事關文學生態。編輯是特殊的“技術工種”,因為生產的是精神產品,僅手藝活兒過硬還不夠,還要有文化做底子,更須提倡“大國工匠”那種敬業和職業態度。但今天文學雜誌的編輯工作不僅不被重視,乃至被社會忽視,甚至缺乏年輕編輯成長成才的土壤和機制。

  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先發表在文學雜誌上,再由出版社出版。那個時期的文學雜誌,基本呈現著時代的社會趨勢和精神風貌。九十年代之後,社會變革的節奏不僅多元,也在更深層次變化,作家們對社會的認知吃力了。文學雜誌則顯得更加吃力。九十年代至今,中國社會前行的繁榮與複雜,明亮與艱辛,而且發生了那麼多大事件,但這一切在文學雜誌中呈現式微。僅以散文寫作為例,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但從整體上看,寫山水花草、休閑飲食、故土親情一類的文章占著多數。這些內容貼近人情事理,讀著親切,但如果成為一個文體的主體部分,就應該警惕了。《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散文選本,全書221篇文章,收錄《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90多篇,收錄的文章大家也是以醒世醒心的內容為主,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等,均是多篇文章入選。這部選集中寫山水游記一類的文章僅十幾篇,不足全書的十分之一。文章千古事,脫離了對社會思潮的直視和審視的文學,是偏離文學主航道的。

  再比如農村題材寫作。當下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轉變,在脫胎換骨般變化著。改革開放40年,基本上形成了由“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社會轉型,“土地”一詞的內涵也發生著質的變化。簡單地說,土地不僅僅生產莊稼了,傳統的鄉土觀念在裂變。當下有二億六千萬“農民工”,這是中國職業中的“新人類”,分布在中國所有的城市,包括縣城。在這個群體的背後,還有幾千萬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今天的農村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文明與落後、進步與保守,已經關乎中國的社會進程以及未來趨勢。這樣的現實狀態下,如果再用“田園詩”那樣的眼光觀察並書寫中國農村,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把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相比較,還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欠缺點,進入現代文學史的那些作家,中國傳統文化底子厚實,他們啟動了向外國作家學習的程序,眼界和眼光開闊了,但他們創作的作品中國氣韵濃鬱,也飽滿。今天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雜誌比較,同樣可以印證出這樣的認識,當代的文學雜誌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繼承和研究得遠遠不夠。

  比如“文學標準”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文學是有中國標準的。但自從白話文寫作以來,直至今日,已經一百年了,我們尚沒有建立在現代漢語基礎上的嚴格的中國文學標準。一個國家的文學,是呈現國家精神的。應該認識到,我們已經到了建立中國文學標準的時候了。中國文學要有“中國芯”。在這個問題上,文學雜誌要有所作為。

  《美文》是一本散文雜誌。散文在中國是影響最廣泛的一種主要文體。傳統的散文是有規範的,但白話文寫作以來,既繁榮著,在體例上也混亂不清著,在“散文”這個概念之外,還有“雜文”“隨筆”“小品文”等,也就是說,中國的新文學在散文這個領域缺乏共識,也缺乏理論的界定和梳理。1992年創刊以來,《美文》雜誌倡導“大散文”寫作,即是著眼於這個基本現狀。到2009年,《美文》以“長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設定編刊欄目。2018年《美文》繼續保持以往的編刊特點外,重點推出兩個專欄。一是“漢風·孔子學院散文專刊”。這個專刊是從2015年開始編輯的,已出刊二十多期,發表國外大學孔子學院教授和學員的散文作品。設立這個專欄,不僅是中國文學走出去,而且還是讓國外文學走進中國,讓多個國家的寫作者來寫,與中國的當代散文寫作互為映照。二是請英國學者羅賓·吉爾班克博士寫作“中國當代作家觀察”,已經完成和正在寫作的作家有鐵凝、賈平凹、阿來、熊召政、余華、遲子建等。文學評論是理論的,但也可以寫成可讀性強、讓普通讀者愛讀的文章。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文學雜誌要順應這個時代主潮,校准方向,奮力前行,以建立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來源:光明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