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何以為家》 “相信電影能改變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9-04-30 17:54:02


電影片段(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何以為家》已於4月29日全國公映,該片以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起訴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為線索,倒敘回贊恩之前經歷的一系列故事。該片原名《迦百農》,“迦百農”本來是《聖經》中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導演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失序”、“混亂”。

  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她特別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不希望大團圓結局只出現在銀幕上,“即使不能改變現狀,至少也可以引起話題和爭議,引發人們思考”。2018年,該片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9年又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新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該片導演娜丁·拉巴基,聊了下拍攝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故事 原生態展示黎巴嫩底層

  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個很優渥的環境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她是在戰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看到很多人的掙扎與痛苦。娜丁·拉巴基告訴新京報記者,黎巴嫩目前承擔了50萬難民,特別是底層兒童的生存現狀對她觸動特別大,街頭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們從事各種工作,搬運重物,賣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個母親懷裡抱著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邊乞討,孩子沒有哭鬧,似乎只想睡覺。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腦中,最終形成一幅畫面:一個孩子對著父母哭喊,控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最終,這成為電影《何以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場景。

  作為一位導演,娜丁·拉巴基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呈現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去正視他們的問題,“如果繼續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為促成他們現在境況的幫凶一樣。”在影片開拍之前,娜丁·拉巴基做了三年的走訪調查,獨自一人戴著墨鏡和帽子去了黎巴嫩很多地方,主要包括貧民窟、監獄、拘留所、法庭等影片中涉及的場景,還與貧民窟的兒童與父母交談,了解他們的境況,同時了解這個體制出現了哪些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