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評論:博物館文創,不能止步於賣萌
http://www.CRNTT.com   2019-05-24 17:31:15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近日,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個特展通過擬人的手法,羅列了鎏金銅馬的姓名、性別、民族、籍貫、主要經歷、自我評價等,有的人覺得生動活潑,但也有人覺得太不嚴肅不能接受。

  其實,自從故宮系列IP成了網紅以來,我國博物館文創事業也迎來了春天。古老文物開始變得“能說會道”,帝王將相也開始各種賣萌,努力契合著當下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有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博物館參觀人數已達10.08億人次,其中“90”後占比43.2%,“95”後占比24.9%——古老的博物館正在變得越來越年輕。

  與此同時,博物館文創周邊產品發展勢頭迅猛,博物館的“帶貨”能力也越來越強。如今,年輕消費者看重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功能,附著在商品上的設計感與文化氣息才更能吸引他們慷慨解囊。

  不過商機與利益面前,吐槽與尷尬齊飛——為了賣萌而賣萌,為了文創而文創,有些博物館似乎有發力過猛之嫌疑。譬如某博物館文創商店中售賣一款紗巾,其圖案設計靈感來自於館藏文物——漢代銘旌。銘旌者,古代葬禮中使用的塟具也。《周禮》記載:“大喪,共銘旌。”這種習俗至今在我國部分地區仍有保留。把這種形制的紗巾掛在脖子上,似乎有些不太對勁。還有的博物館動輒就將藏品符號作成U盤、冰箱貼,有的展館甚至還謀劃推出木乃伊形象的巧克力……此類文創產品的共同特點是,其設計者都缺乏對文物內涵、歷史背景及相關知識的了解,僅僅用現代審美眼光,將文物作為靈感來源而非文明傳承載體來看待。加之國內文創市場尚處於早期蠻荒階段,授權混亂、產業鏈條不暢、從業者素質高下不等,出現創意匱乏、品質平庸甚至鬧出笑話的作品,並不令人意外。

  雖然我們理解博物館也要“恰飯”這一事實,但賣萌、“帶貨”畢竟不是博物館的目的,傳承文明才是。為了適應形勢、市場需求而忽略了文化背景、文明傳承,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在這方面,國內外都有他山之石可供參考。故宮博物館作為開此風氣者,提出開發產品三要素:故事性、傳承性、元素性。正如前任館長單霽翔所言:博物館要有尊嚴地進入市場。這份尊嚴,其實就是對文化及歷史的深刻理解。

  講好本地、本國歷史與文明的故事,把握住文物核心內涵,恰當地開發商品的文化屬性,才是博物館們應該走的道路。

  (來源:科技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