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非遺傳承要綳緊“品牌”這根弦
http://www.CRNTT.com   2019-05-24 17:30:47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這幾年,以往鮮被關注的非遺項目,越來越頻繁地走進大眾視線。從亮相文博展會到非遺進校園,再到各地此起彼落的非遺微視頻大賽,借助新的傳承理念與傳播媒介,非遺如今確實“火”了起來。

  然而,近兩年,圍繞“誰是真正的傳承人”等焦點話題,有關非遺項目的糾紛屢見報端。這些糾紛的源頭表面上看是利益之爭、名譽之爭,而細究起來,其實多與一些非遺項目的品牌意識不強相關。

  非遺是一個地方千百年來發展形成的寶貴遺產。有的項目發展較好,打造出了“老字號”。也有些項目,因為歷史較長,長期以來缺乏註冊商標等意識,品牌問題成了外人看不透的糊塗賬。

  筆者在華北某地調研時,曾遇到類似情況。當地的糕點製作技藝非常出名,據說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中期,因為堅持手工製作,在市場上常年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但近年來,外地遊客到當地購買糕點時,多會發現滿大街的店鋪都賣這種糕點,且都宣稱是正品。當地知情人士說,手工製作的產量不會有這麼大,市場上有很多“李鬼”,只有當地人知道去哪家買。

  當地人有分辨真假的能力,外地遊客卻沒有。外地遊客希望通過“品牌”這杆大旗找到地道的非遺,卻因為地道的非遺“品牌意識不強”而陷入霧裡看花的境地。

  非遺傳承務必要綳緊“品牌”這根弦。早些年,因為地域條件的限制等因素,某個非遺項目的受眾多局限在本地,人們口口相傳,品牌似乎沒那麼重要。但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走向市場的非遺產品要先由品牌引路。

  筆者認為,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傳承人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有助於強化他們保護項目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更好地為項目的傳承發展出謀劃策。同時,非遺傳承打出品牌,相關部門要加強引導與扶持,幫助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熟悉市場經濟規則;要通過系統地調研論證,進一步明晰項目的傳承脈絡;要淨化當地市場環境,對冒用非遺名號的企業或商家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來源:中國文化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