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朱熹《大學章句》中對“止於至善”的誤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15:11:40


  《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大學章句》中,朱熹詮釋“止於至善”:“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在這裡,“止”當“必至”、“不遷”之意,就是必須達到;“於”為虛詞,“至善”是事理的極致,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盡善盡美的“盡善”之意。接著,朱熹深入解讀:“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在朱熹看來,這個至善就是天理。於是,便產生了嚴重的誤讀問題。

  為什麼說朱熹將 “止於至善” 解釋為至善必達天理是一種誤讀?因為,中國古代書面語言非常簡練。一般來說, 都是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 很少有多餘的字,也很少用兩個以上的字來表達一個意思。但是,在朱熹這裡,“止於至善”只有很簡單的兩個意思,即“止——達到;至善——最完善,也就是天理”。兩者連接到一起,組合成為“達到天理”之意。實際上,這四個字的意思不應該如此簡單。應當是,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意思。這樣才會更加符合古漢語的用詞規則。

  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解讀“止於至善”的含義呢?首先離不開《大學》一書對“止”一詞的使用。《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這裡的“止”當“居住”的意思講。就是說,京都幅員廣闊,方圓千里,許多百姓居住在那裡。《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這裡的“止”當栖息的意思講。鄭玄注曰:“止,猶自處也”,是居於之意。對於“止於至善”,古代學人也有不同於朱熹的解讀。孔穎達說:“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也是停止之意。以上列舉“止”的解釋,沒有一個是“達到”的意思。

  對於“止”的含義,還可以從字源上作出簡要分析。“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爾雅》將“止”解釋為:“止,待也”,即等待,其實也是停止的意思。《說文解字》則解釋“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止”是指物的根基,就好比是人的腳。據此,後來的人們才從“足”的本意引申出“停止”、“立定”、“居住”、“栖息”等含義。可見,“止”的一般引申義就是“停止”。在《大學章句》中,朱熹把“止”解釋為“達到”,明顯違背了“止”的本意,是穿鑿式的解讀。

  既然朱熹的解讀是穿鑿的,那麼,“止於至善”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需要恢復“止”的本義,也就是恢復古今使用“止”一詞的常識。正如上文指出的,在中國古代,“止”的含義就是停止、停住,而不是“達到”或者“必須達到”。明確這一點,是正確理解“止於至善”的前提。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