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漢字繁簡爭論:眼光應向前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28 15:11:56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這是一次注定夭折的閱讀歷程。竪排的繁體文字、文言語句、布滿正文的注釋,中國人熟悉了上千年的行文到了我這一代已成了陌生的叢林。”學者許知遠在他的文章中寫道。
 
  這種體驗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是相同的。因為我們都在使用通用規範漢字,也就是平常說的簡體字。
 
  但,繁體字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
 
  又不是。在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中,在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中,在出版的書籍中我們還是會看到陌生而又熟識的字體。
 
  前不久,《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在京發布。技術,可以讓繁體字、簡體字的轉換不再是難事,精確度也一再提高,但關於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論,卻不曾停息。
 
  “爭論一直有,漢字也一直在簡化”
 
  “漢字繁簡問題的爭論一直有,漢字也一直在簡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顧之川向記者講述起漢字的簡化史——
 
  從歷史上看,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總的發展趨勢是趨向簡單。清末就有人主張簡化漢字。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教育部曾成立“國語統一促進會”,1932年公布《國音常用字匯》,收錄了部分被稱為“破體”“小字”的宋元以來“通俗的簡體字”。1935年1月,“國語統一促進會”第二十九次常務委員會召開,通過了與錢玄同的提案有關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如案名所示,它不是為新文字定策,而是提出將已在流通的簡體字加以整理,以作為標準字。這些被稱為“固有的比較實用的簡體字”,一是現行的俗體字,二是宋元以後小說中的俗字,三是章草(草書的一種,筆畫保存一些隸書的筆勢),四是行書和草書,五是《說文解字》中筆畫少的異體字,六是碑碣上的別字。
 
  1936年1月,“簡體字表”因受到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反對而“暫緩推行”。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成為我國主要的語言文字政策,漢字簡化終於成為現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前代學者的研究與呼籲;二是當時我國有九成文盲,簡化漢字有利於“掃盲”。
 
  顧之川表示,我國推行簡化漢字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趨勢就簡的前提下,沒有必要再變回繁體。至於簡體字的缺點,並非不能改正。如果考慮到更有利於在中小學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等問題,有利於在海外推廣中華文化,完全可以提倡“識繁寫簡”,即認識繁體字,使用簡體字,讓中小學生認識一些繁體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