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榮嵐:閩南文化借21世紀海絲走向世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1 00:19:10


  中評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 黃博寧)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陳榮嵐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的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聚居著大批祖籍為閩南的華僑華人,且已日益融入其住在國的主流社會,他們既傳承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閩南文化,又與當地多元文明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住在國華人文化。如果說,閩南文化曾經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隨相伴了數百年;那麼今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閩南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陳榮嵐表示,閩南方言文化在海內外的廣泛流播,因而它還有溝通兩岸同胞和海外僑胞親情鄉情的重要作用。閩南方言文化的流播和演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地域的擴展,即走出閩南地區的範圍,甚至走出國門。二是方言自身的發展,主要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內容的不斷豐富、充實。根據歷史文獻提供的材料,自宋元特別是明清後,閩南地區就開始有成群成批的移民因逃荒、避難等多種原因,遷徙到外地甚至步出國門走向世界。

  他指出,走出國門的主要是明清時期閩南地區不斷有移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到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當然也有一些是早期從閩南地區遷徙到潮州、海南、台灣以後,再由這些地區漂洋過海到南洋諸國的。閩南地區向域外遷徙的移民,自然把閩南方言文化也一同帶走,閩南方言繼續在新的生活區域使用並在與當地各民族交流融合過程中而不斷豐富發展。目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華人中通行的福建話,實際上指的是閩南話。

  印尼-馬來語、菲律賓語中的漢語借詞主要是來自閩南方言,因為其中許多食品、用具的名稱乃至商貿、文化、風俗的詞語最先是閩南人帶到南洋去的,從中也可證明閩南人民曾經為促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借詞是雙向互借的。例如表示“吃”義,印尼-馬來語借用閩南話的“食”音ciak,閩南話借印尼-馬來語的makan(馬幹);“錢”義,印尼-馬來語借用閩南話的ci,閩南話借用印尼-馬來語的duit。這也是閩南人和印尼、馬來人之間長期友好相處、平等往來的歷史見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