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新鳳:閩台戲曲“順口溜”的音樂人文內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1 00:20:45


  中評社福州9月1日電(記者 黃博寧)福建師範大學海峽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新鳳日前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表示,從豐富生動的閩台戲曲順口溜中可以看出,閩台戲曲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接地氣有底蘊充滿睿智。閩台人既善於從看戲、演戲中總結戲曲“原理”,也善於融會貫通。這些凝聚著廣大民眾智慧的戲曲藝術規律,以簡單樸實易於流傳的形式揭示深邃的做戲、演戲、學戲等諸多方面的原理和規則,展現閩台人特有的戲曲思維模式。

  閩台戲曲的“順口溜”,不僅說“戲品”、談藝德,還由戲而拓展、涵括到表達閩台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謂的“戲上有,世上有”、“人做戲,戲教人”、“三分戲品七分人品”,表現“人戲合一”的理念,強調人品之於“戲品”的作用。“好物免驚(不怕)無人吃,好戲免驚無人看”、“好戲不厭百回看,好書不厭百回讀”,用類比的說法闡明“戲好就有人看,並且讓人百看不厭”的道理,體現閩台人對戲曲精品意識的樸素追求。

  關於學藝的順口溜:“學藝終身福,練藝不虧人”、“學會三月,學好三年”、“若要戲路通,全靠幼時功”等,說明戲曲的學習重在扎扎實實的刻苦訓練,與“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說法相通。戲曲與其他藝術一樣,“幼時功”(童子功)特別重要。解放前閩南一帶有專門的兒童戲班,主要成員都是五六歲到十幾歲不等的孩童,他們從小在民間戲班摸爬滾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長大後容易成為舞台上的明星主角。戲曲重技藝,技藝的學習飽含艱辛,甚至有生命危險。舊社會民間戲班為了生存,不惜讓孩童進行嚴苛的訓練,以危險度高的驚險動作贏得看點,常有孩童在舞台上不幸跌落或摔傷,甚至喪命,閩南人稱這樣的戲班為“跌死班”。正因為學藝充滿艱辛和苦痛,因此才有“學藝終身福,練藝不虧人”的說法,是對戲曲技藝學習者的勸勉和鼓勵。

  順口溜“戲館邊豬母會敲板”主要流傳在福建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台灣人也頗為熟知。泉州南音盛行,曲館林立,耳聞目染之下,人人皆能哼唱南音,甚至曲館旁邊的母豬都會敲板打拍。民間藝術的傳習依托於一定的人文環境,需要濃厚的文化氛圍;反之,文化環境也會影響藝術的傳承、傳播。台灣至今還有許多戲班為家族式的百年戲班,祖祖輩輩沿習傳承,來自家族的熏陶和繁榮的社會戲曲環境。戲曲“學會”容易,“學好”不容易,閩台人深知戲曲藝術養成的艱深,從順口溜中可見這一方戲曲人的人文情懷和性格秉性。

  在口傳心授的民間文化形式中,戲曲順口溜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今天隨著方言的不斷流失和網絡文化的強勢衝擊,民間文化正在不知不覺中被洗去和遺失。民間戲曲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重視與戲曲有關的諺語、順口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更進一步追溯、領悟民間藝術的特征和規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