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現場:芭蕾舞劇《白毛女》重現革命經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30 00:29:45


舞劇謝幕時,兩位“喜兒”同時出場(中評社 實習記者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張爽 實習記者 束沐)大閱兵必將是一場“新聞大戰”.隨著這幾日相關新聞發布會的增多,國內外各家媒體的記者們白天採訪、趕稿,晚上難得迎來了清閑的休息時間,為了調計新聞工作者們的勞逸分配,8月29日晚,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特意邀請中外記者來到天安門西側的國家大劇院歌劇院,欣賞由上海芭蕾舞團帶來的革命題材芭蕾舞劇《白毛女》。

  據國家大劇院網站介紹,芭蕾舞劇《白毛女》根據同名歌劇改編創作,由著名編導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輝、林泱泱編導,嚴金萱等作曲,首演於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並引起了全國轟動,是四十多年常演不衰的紅色芭蕾經典。該劇是中國芭蕾的奠基作之一,1994年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芭蕾舞劇《白毛女》保留了原作中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關係和戲劇衝突,既運用了外來芭蕾的語匯,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間舞、傳統戲曲以及武術等素材,現實與浪漫相結合。音樂上保留原歌曲中“北風吹”、“紅頭繩”等,還吸收了大量華北地區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為素材,採用了管弦樂與民族樂器相結合的形式。每當舞台上稀疏的雪花飄落,熟悉悅耳的旋律響起,“北風那個吹啊,雪花那個飄啊,年來到……”讓老觀眾回首往日歲月、往昔之情;給年輕觀眾帶來了一個歷史、一份新景。
 
  據百度百科介紹,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