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哈佛“萌教授”:中國不該與自己的歷史脫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26 14:15:57


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你好,我是包弼德。”一個“老外”,走進清華大學偉清樓統計學研究中心辦公室,身上還帶著三九天的寒氣。如果聞其聲未見其人,單憑這口地道的普通話,你准會以為進來的是個中國人。這就是包弼德(Peter K. Bol),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學者。他剛剛結束哈佛、北大和清華三校在北京召開的“數字人文新動向”國際會議。

  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
 
  歷史的意義:歷史告訴我們,人們曾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又如何影響了歷史的變遷
 
  歷史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包弼德搖搖頭,顯然,他對記者的客套話“先問一個小問題”不大認同。“歷史不會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它只會告訴我們:人們曾做過什麼,發生了什麼樣的變遷。”在包弼德看來,歷史的故事就是變遷的故事,而這變遷,又和當時人們的想法、選擇密切相關。“同時歷史也給我們教訓: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選擇,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變遷結果。”
 
   “歷史還給人以提醒。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一國家、某一地區有什麼經常性的問題。”包弼德舉例說,中國的地域性很強,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各地就有不同的風俗、文字、語言、思想。同時中國政治家希望統一的意願也很強。商、周以來,中國的政治制度變革了多次,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始終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通過歷史我們能明白,今天我們可能面對的困難是什麼。”
 
  一個美國人,為什麼會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事情得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包弼德還在讀高中,受“左派”父母的影響,他對社會主義中國充滿好感。可是當時美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怎麼可以忽略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弼德想了解中國,於是開始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歷史。這一鑽研,就是五十年。
歷史的學習:把歷史“問題化”,對歷史深耕細作的同時,也需要廣闊的研究視野
 
  包弼德在中國學界大名鼎鼎,但被中國網友所熟知,則是因為一曲“朝代歌”。2013年,哈佛大學在開放在線課堂平台(edX)上發布了一門“中國課”(China X)視頻課程。課程中,包弼德和柯偉林兩位教授唱起了用《兩只老虎》曲子改編的“中國朝代歌”:“商周秦漢,商周秦漢,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中華民國),元明清Republic,毛澤東,毛澤東。” 這段視頻被中國多家媒體轉發,唱兒歌的“萌萌噠”教授——包弼德和柯偉林名聲大噪,在中國一夜間擁有了學術界之外的眾多粉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