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胡光葵語中評:民俗文化傳承要從教育入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6 00:57:42


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攝影:蘭忠偉)
  中評社四川綿竹10月26日電(記者 蘭忠偉)中評社四川走親採訪團一下25日抵達四川綿竹市,參觀了綿竹年畫博物館。期間,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廣民俗文化,首先還是需要從舉辦活動做起,進而將技藝整理加工,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品展現,比如年畫,是一件非常直觀的作品,因此需要在作品下更下功夫,並將特色部分保持下去。

  另外一方面,胡光葵提道,一些傳統老藝人身上的一些技藝,需要由人去演示和宣傳,並不能僅僅透過一幅畫表達,需要用“活”的方式進行推廣和演示。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出現“後繼無人”現象,且年輕人大多不願意接手,要如何讓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面對中評社記者的提問,胡光葵強調,首先需要從教育入手,小學生課文中應該要加入傳統民俗文化內容,沒有接觸過民俗文化,就談不上了解,更無法喜歡。因此,要將民間藝術進行傳承,在下一代人的教育上需要下功夫,可以從欣賞、體驗、製作等角度切入。

  胡光葵表示,可以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例如將年畫以3D形式展出,或將年畫製作成卡通人物造型,通過這些造型,更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

  “藝術來源於民間,許多人物造型同樣來源於民間。”胡光葵指出,中國任何地區的民俗文化都不同,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對民俗的表現方式皆不相同,藝術的展現方式以及製作效果也不同,反映的一定是當地的文化元素,而綿竹體現的則是四川文化,年畫題材包括寓言故事、川劇元素等等,在造型、顏料、紙張等多方面都與北方的年畫有所不同。

  台灣中評通訊社“四川走親”採訪活動,於10月23日起展開為期八天七夜的走親採訪行程。

  此次台灣中評通訊社四川走親採訪團由八人組成,包括台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台灣中評通訊社總編輯林淑玲,成員還包括台灣中評通訊社桃園特派員黃文傑、台灣中評通訊社台南特派員趙家麟、台灣中評通訊社記者吳政峯、台灣中評通訊社記者戴祺修、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蘭忠偉、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范穎薇等人。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