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外賣熱”:新規之下商家仍以造假逃避監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5 13:57:50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電/1999年夏,一項名為“互聯網生存挑戰”的實驗在北京舉行。

  根據挑戰規則,3天時間裡,挑戰者需要待在酒店的封閉房間內,不得外出。包括日用品、食品在內的所有物品,都需要通過互聯網解決。

  來自北京的挑戰者“雨聲”找到了訂餐網址並填好了訂單。不過,由於不會收發電子郵件,他無法對外賣餐廳發來的郵件進行確認,最終沒有通過考驗。

  17年後回頭看,當時的場景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如今,人們的生活已逐漸“互聯網化”。便利的O2O(線上到線下)服務,更是讓“吃穿住行”從未有過的便利。

  外賣,正是互聯網創造的一項新消費場景。各色服裝的外賣小哥穿行馬路、諸多外賣平台站上資本風口、餐飲行業紛紛“觸網”……隨著“外賣熱”興起,一些新的社會話題也逐漸走入公眾視野。

  叫外賣,又何嘗不是一次新的“互聯網生存挑戰”呢?

  觀念之改

  結婚3年,在北京工作的“85後”媒體人芳菲發現,小兩口做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叫外賣的次數越來越多。“一來是因為工作忙,自己買菜做飯、刷鍋洗碗沒那個時間。二來外賣確實方便,隨叫隨到,價格上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芳菲說,身邊的同事大部分也以叫外賣“為生”。工作日的午餐,大家常常通過外賣平台集體解決。

  像芳菲這樣的“外賣族”可不是“稀有物種”。據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外賣用戶已達1.5億人,外賣滲透率達21.1,半年增長率高達31.8%。

  什麼樣的人更愛叫外賣?數據顯示,外賣App在女性、35歲以下年輕人以及一二線經濟發達城市人群中廣受歡迎。從消費數量來看,超過七成的用戶外賣消費金額都處於20—50元的中等價位。

  還有一些有趣的數據。據經緯創投與餓了麼的調查顯示,24小時之中,午餐時段定外賣是“最強需求”。一周訂單的峰值則出現在周三,或許是職場人士完全適應了忙碌的工作狀態,工作效率和激情達到了最高。

  外賣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從社會角度,專家認為,互聯網背景下的“懶人經濟”和“宅經濟”漸成聲勢,推動了互聯網餐飲行業的發展。而“80後”“90後”逐漸成為餐飲消費主力,年輕人的餐飲習慣的改變,使省時、高效、正規的外送服務逐漸進入消費者的視野。

  在忙碌的環境下,人們正在追求飲食的便利化。因此,形式上簡單便利的外賣出現之後,節省了時間精力,也提供了更多的餐飲選擇。對餐飲從業者而言,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對於消費者而言,吃飯便利了,消費成本也降低了。

  不過,對不少年輕人來說,外賣的意義還不僅於此。在網站“知乎”上,就“未來社會,叫外賣會變得比自己做飯更常見嗎”一項話題,1600多名網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現在一二線城市社會最低工資是15-20元/小時。如果做飯要花1個小時,那就不如花20塊錢吃一頓外賣來得合算。”從社會分工的角度,有人認為,把做飯交給更專業的人,可以讓社會更有效率。

  “家庭本身也可以利用高科技,來降低做飯的成本,將所需時間和體力弱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有人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自己做飯也不會太麻煩。

  “用餐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內,家庭成員準備飯菜、共同用餐,是建立成員關係的重要環節。”從情感的角度,有人認為,再好吃的外賣,也抵不上親人做的家常菜。

  如何衡量“吃”的效率與其中的情感成分?當叫外賣越來越尋常,自己做飯是否會成為一種奢侈?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外賣在未來還將帶來更新的社會問題。

  “我希望的生活是‘菜在鍋裡,我在床上’,現在卻成了‘我們在床上,外賣在路上’。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苦笑。”芳菲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