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記住80年前那些飛赴國難的中華俊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4 10:23:35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他們戰鬥在雲霄,勝敗一瞬間。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中成長,別無選擇。”

  這是紀錄片《衝天》的開篇。演員金士傑滄桑的旁白瞬間把觀眾帶回到80年前中華大地的碧血藍天。

  影片的主角——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空軍飛行員風華正茂。無論體能、頭腦、反應,教育水平,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一批青年。

  這些年輕人生長在那個時代,原本可以成為優秀的工程師、傑出的物理學家,或者高官顯貴,但他們眼看國家被日寇侵略,同胞被人欺凌,毅然放棄了所有,抱著“誓死報國不生還”的信念飛赴國難。

  《衝天》為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而作。2015年8月18日,電影在台北中山堂首映。一年多來,來自台灣的導演張釗維一直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它。

  北京、上海,杭州,長沙,重慶,廣州……雖然通常只是校園展映,但張釗維堅持把影片帶到故事發生的地方去。

  “還差南京、武漢、昆明。”2017年春節前夕,在北京東三環外的一家咖啡廳裡,導演張釗維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分享了這部紀錄電影的點滴。

  真正的“貴族精神”

  在螺旋槳飛機的二戰時期,雙方戰鬥機飛行員甚至可以看到對手的臉和表情。如果記往那個飛機編號,甚至可以知道跟自己對戰的是誰。

  古代武士的決鬥不正是如此?

  張釗維思索,與日軍飛行員對決的中國年輕人是抱著怎樣的想法,與侵略者在雲霄間生死相搏呢?

  在中國空軍抗戰的史料中,張釗維讀出了他後來定義的“貴族精神”——

  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的沈崇誨出身富裕家庭,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但九·一八事變以及一·二八事變後,他毅然放棄優渥的工作,進入當時的中央航校,從光頭的入伍生學起。沈崇誨心中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效死”國家。戰前,他曾透露過:必要時,將駕機和敵人同歸於盡。

  1937年8月19日,淞滬會戰不到一周,沈崇誨隨大隊出征,預定轟炸長江口外海的日本軍艦,但在杭州灣上空因飛機有狀況而脫隊。其後,沈崇誨與後座的陳錫純,在白龍港海面連人帶機衝向敵艦,與敵人兵艦同歸於盡,踐行了中央航校“我們的身體、飛機和子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的校訓。

  1938年4月29日是那年日本天長節(天皇生日)。是日,日軍出動54架飛機空襲武漢。兩軍對壘,近百架飛機在空中纏鬥。短短半小時,日機被擊落21架,中國飛機損傷12架。

  還在住院的陳懷民,頂替患病的戰友升空迎敵。擊落一架日機後被五架敵機圍攻,飛機油箱著火,沒有跳傘,而是果斷加足油門,撞向日機同歸於盡。

  陳懷民犧牲前曾說:“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從來沒想著回來!”

  “這就是貴族精神。”隨著紀錄片製作的進程,張釗維漸漸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並不是延續那種王室血緣、權貴世襲的傳統貴族。因為我相信,即便在現代社會,我們仍然需要一群有能力的青年人,去展現一種無怨無悔地為社會奉獻、為下一代犧牲的高貴精神;他們有清楚的目標與良好的訓練,他們面對生死攸關的挑戰時能夠勇毅地迎向前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會耍小聰明、不會採取機會主義的退路、不會畏縮、不會人雲亦雲終至不知所雲。”張釗維說。

  知曉義利之辨、明白生死之辨,還從事一項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張釗維從三個維度定義了自己心中的貴族。

  誰不畏死?何況風華正茂、家境優良的青年。但當敵人破門而入時,即便有再多的不舍,為了祖國,這些優秀的年輕人下決心斬斷自己的未來。

  1937年犧牲的王牌飛行員劉粹剛,在給妻子許希麟最後的家書中寫道:生在現代的中國,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

  1945年5月,犧牲在勝利前夕的張大飛在絕筆信中說:“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請你原諒我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在採訪中,張釗維一再提及,當年成為空軍飛行員的年輕人大多出身良好,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如果沒有遭遇國難,這批青年應該能擁有很好的生活。

  在當時的空軍裡,有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王光美的弟弟王光復、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張釗維認定,正是這批出生於辛亥革命前後,經歷過五四運動的新人類決定了我們民族今天的面貌。

  正如曾在1937年“八一四空軍大捷”擊落一架日機的張光明,在與《中國空軍抗戰記憶》一書作者朱力揚談起70餘年前的往事時說:“很自然做了該做的事,如此而已。”

  “我覺得這是人生的課題之一,去想面臨那種(生死)情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決定。它不是你每天都要做的功課,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你生命有80年,其中有90分鐘讓你想這個事情,我覺得也夠了。不是夠了,是應該的。”張釗維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