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學生自發組織蹭課聯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4 10:50:11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從最初的QQ群和線下聚會,到後來負責整理發布武漢地區講座信息的微信公眾平台和線下讀書沙龍,武漢蹭課聯盟打破了學校、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讓普通高校的學子有機會到名校旁聽課程。而為更好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除學生自發組織蹭課聯盟外,不少高校也通過聯合辦學、學分互認等途徑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選修課程。

  蹭課聯盟是怎麼成立的?多所高校聯合辦學的效果如何?怎樣才能讓寶貴的高校知識更有效、更多元地互通共享?

  蹭課聯盟,要聽遍城市裡所有大學的講座

  “說實話,我上大一的時候感覺比較迷茫,性格也比較內向。所以,每周都會騎自行車到武漢大學去聽一些人文社科類的講座。”武漢高校蹭課聯盟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2015屆畢業生劉燦說。

  在蹭課的過程中,劉燦結交了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一開始,大家只是在一起交流、分享讀過的書和看到的學術觀點,慢慢地我就想,為什麼不把不同學校舉辦的知名學者教授的講座或者公開課信息集中發布,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感受大家風采。”

  劉燦把這個想法向好朋友說出後,立即得到了同校2012級學生王賢瑋和武漢大學2010級學生孟政典的響應。2014年初,他們三人通過QQ群發布武漢各大高校的講座、課程等信息,並鼓勵群成員主動在群裡分享有價值的講座信息、推薦各高校的優秀公選課,分享各類學習資源、讀書感悟。

  “現在我們的‘武漢蹭課’微信公號已經有16000多粉絲。”武漢蹭課聯盟現任負責人、湖北大學研二學生吳非告訴記者。

  作為一個跨武漢50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公益組織,集體蹭課、約聽講座、邀請老師……聯盟活動形式和參與人數都在不斷豐富和上漲,讓之前封閉的高校文化類社團從“學校”升級到“城市”。吳非說:“我們意識到上課原來可以不只在自己學校,還可以上遍這座城市的所有大學,去蹭這裡每一場公開講座和公開課。”

  而為順應時代對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渴望,早在2001年,武漢七所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便充分發揮各自學科專業優勢,各自拿出本校特色優勢專業聯合辦學,學生可以跨校跨學科輔修第二學位,相當於“一張錄取通知書,可上七所名校”。

  截至去年6月,七校聯合辦學共開設優勢專業68個,惠及5萬餘名七校大學生。當年共有2732名(不含本校輔修)2011級學生參加第二階段輔修雙學位的學習。目前,已有2500人獲得各校輔修雙學位,授學位比例達到91.51%。

  學分互認,探索學習資源共享新路徑

  為了開放高等教育學習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區域共享,全國很多省份和地區都在推進區域高校聯盟建設。聯盟高校間可以專業互修、跨校選課,同時互相承認學分,促進高校間的優勢互補。目前已建立聯盟的省份有北京、河南、廣東、湖北等。

  從2014年秋季學期開始,遼寧省基於精品開放課程資源建設及在線學習平台建設情況,部分高校開展了以課程資源建設為基礎,以跨校修讀學分為手段,以建立引導激勵機制為保障的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工作。截至目前,省內已有32所高校選用省級精品開放課500餘門(次)開展跨校修讀學分工作,已有5萬餘名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台註冊學習修讀學分。

  沈陽農業大學管理會計課程教師耿黎參與跨校修讀教學已經有兩個學年的時間。在教學中,他發現自願選擇跨校修讀的學生學習願望更加強烈,“我們共開展了三輪次跨校修讀,兩輪採取全班選課,一輪自願選課。”對此,他的總體感受是:“自願選課的學生積極性與課程參與度更高,教學效果更好。”

  同樣是跨校的學分互認,效果也並非都盡如人意。某地區6所高校率先“結盟”,探索課程互選。“一般來說,各校都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優勢學科,跨校選課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視野,也為掌握更多學科知識提供了機會。”當時的決策者這樣認為。剛開始,這項創新舉措引起了很高的關注。但漸漸地,各校的互選課越來越少,甚至一些學校連續幾年不開課;選修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多的幾十名,最少的僅有10個人。

  學生為什麼不買賬?跨校上課不方便是很重要的原因,各校占地很廣,相互距離很遠,不少同學覺得為了上堂課專門跑那麼遠,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普遍認為跨校選課不實用,高校都朝綜合性方向發展,各校專業門類基本雷同,所需要的選修課學分,在本校都能修完,沒必要舍近求遠。更有甚者,由於要按學分收費,互選課甚至被一些學生看作是高校創收新舉措。

  雖然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共享優質的高校資源,打破校園圍墻、打破知識圍墻已是共識。

  校園生活,收獲的不僅是專業知識

  當年考取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的季羨林先生晚年回憶說:“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身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

  不少人可能都有季先生同樣的感受,大學期間,收獲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那些旁聽的課程、精彩的講座、激烈的討論,都是一生中隨時可調取的營養儲備。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周濂也曾說:“真正奠定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是教科書,不是枯燥乏味的應試教育,而是這些看似不著四六的講座和閑書。”

  高校資源惠及的已不僅是校園內的學生。北大周圍就聚集了一群“知名保安”,他們工作時是保安,脫下保安服後就匆忙趕到各個自己感興趣的學院聽課。來自湖北山區、只有大專學歷的甘相偉懷著執著的精神最終通過成人高考,成為了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學生。雖然不可能人人成為甘相偉,對多數單純蹭課的求知者而言,這段在大學校園裡的經歷也讓他們終身受益。

  大學學分互認已經打破了校際間的圍墻,而知識的圍墻也已被網絡打破。

  中國大學MOOC(慕課)是愛課程網攜手網易雲課堂打造的在線學習平台。截至2016年12月20日,MOOC已發布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90餘所高校的在線開放課程652門、1328學期,而MOOC註冊用戶超過620萬,累計選課人次超過2000萬。“現在‘90後’‘00後’的學習習慣也隨著網絡的發展有很大變化,作為教育的供給側,我們也必須變革以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要。網絡學習是趨勢,跨校修讀是順應形勢的變化變革。”耿黎說。

  (來源:人民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