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范雨素們”和他們的老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8 09:52:38


張慧瑜 (人民網陳燦 攝)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這兩天,范雨素突然火了,她的那篇《我是范雨素》成為刷屏朋友圈的“爆款”。她將人生的每個階段、諸多遭遇一一解剖,娓娓道來,擊中了很多人的心。在范雨素的心中,皮村工人之家文學小組的“慧瑜老師”是對她影響很大的人,教會她讀書、寫作。其實,不僅是范雨素,她所在的皮村工友之家文學小組還有很多人用一支筆寫著自己的悲喜。今天,人民網記者帶你走近張慧瑜,帶你認識“范雨素們”和他們的老師。
 
  記者與張慧瑜約在他工作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他的溫和、睿智、包容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眼中,范雨素是一個對名利看得很淡,有判斷力又理性的人,能經受任何的風浪。他評價范雨素的文字“不刺眼、不悲情、很平淡,卻也曲折、有力量。”張慧瑜眼中的工友們是文學愛好者,但他們從不做文學夢。在教學中,他不僅會分享經典名著,還會評論社會時事,甚至講過馮遠征學習戲劇的故事。他把在文學小組的教學描述為“平等的交流與分享”,和工友是“圓桌式的關系”。我們聊天時,有一位學校的同事路過,打趣他“你也成了網紅!”慧瑜老師笑著說,“我也是想要更多人了解、傳播工人文化呀。”
 
  人民網記者:從14年到17年,您已經在皮村進行了三年文學小組的教學,是什麼讓您堅持下來的?
 
  張慧瑜:其實沒有三年,我中間出國了一年,15年下半年和16年上半年都不在。我的很多好朋友也都會去那裡教學,比如我們做文化研究的,還有一些一直關注工友之家活動的老師,一共有十幾個人。比如中央黨校的劉忱老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孟登迎老師,這些老師在文學小組之前就在關注他們了。大家文化背景不同,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參與進來,比如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王洪喆老師就從傳媒的角度進行分析。我是去的比較連續、長久的一個,因為我時間比較充裕。
 
  人民網記者:除了時間原因,您自身的熱情是否也是讓您堅持的原因?
 
  張慧瑜:我覺得這是個挺有意思的事兒,也很有意義,對我來說也不難。我覺得和這些普通的勞動者接觸是比較舒服的,他們很真誠,對文學也很崇拜、渴望,沒有把文學當做消費品。
 
  人民網記者:這三年來,從您第一次去到現在,您的心態有改變嗎?有沒有給您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
 
  張慧瑜:其實心態沒什麼變化,因為我平時大多數時間就在上課、做研究,是書齋裡的生活。這恰好是能讓我與底層群衆接觸的一個渠道。我覺得皮村文學小組這樣一個文化空間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能讓城裡人與打工者相遇、交流。還有一些法律專家、醫務工作者也會去那裡提供服務,很多學媒體、社會學的大學生會去那裡做義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