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千年前中國繪畫哪些觀念更勝西方現當代藝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22 10:30:04


中國古代繪畫的色彩不在絢爛奪目,而在寧靜典雅,譬如畫出幽遠藍天的這幅宋徽宗《瑞鶴圖》。(圖片來源:光明網)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光影只是西洋繪畫的專利?古代國畫太過陳舊,也太過保守?近日出版的藝術札記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澄清了關於中國古代繪畫的一些誤解,並且指出:相比西方現當代藝術,千年前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某些觀念毫不遜色甚至有所超越。作者韋羲是畫家兼藝術評論家,在書中頻頻征引西方名作,將中國古代繪畫之美層層剖析,娓娓道來,為人們呈現一種私人卻又新鮮的“欣賞之道”。有人說,如此借西方思維觀照東方傳統,不是借“世界”惠顧我們,而是以宋元的驕傲,斜眼看去,雄視域外。無論這樣的闡釋在學界看來是否嚴謹,都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是時候重新回顧中國古代繪畫了! 那是一座有待開採的寶庫,藏著古人無數的嘗試,值得人們珍視。

  西方繪畫在藝術史上的成就與光影分不開。其造型手段就是以光作為條件的,通過光源的方向、位置、強弱,讓置於一定光線之下的描繪對象形成豐富的明暗調子,呈現在三度空間裡的存在。那些耳熟能詳的西方藝術大師們,從達·芬奇、提香、倫勃朗、維米爾、安格爾、柯羅、德拉克洛瓦、米勒到印象派,無不傾心於對於光的研究。而在人們固有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繪畫像是在走一條與西方繪畫截然不同的路,不講透視,相當平面,那個世界似乎是沒有光影的。

  一位國畫家告訴記者,國畫不講“光影”,講的是“陰陽”。在近來的研究者看來,這“陰陽”何嘗不是營造光影感的嘗試? 《照夜白》 一書指出,古人和今人一樣,在空間中活動,看到光和色彩,感覺到空間,物的體積,近大遠小的透視。古人對光感與空間感、質感與量感均有極精微的感受、極豐饒的表達語言以及對此種語言的感受力。中國古代畫家曾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逼真地再現了他們所感受到的世間的光色陸離,雖然這種逼真可能與今天受現代影像技術塑造的人們所認識的那種逼真相去甚遠。

  仔細察看那些出自不同時代、畫家的多幅畫卷,就會驚訝地發現,中國古代繪畫對於光影感的營造是豐富多元、不拘一格的。比如馬遠、夏圭等南宋山水畫家擅長通過強調明暗對比來表現光感,利用強光把觀者的注意力引到主體上,製造一種攝人心魄的氣氛,主要部分的明暗對比最強烈,次要部分的光被減弱,其明暗對比亦弱。元代畫家趙孟頫的“光之筆”,則是“飛白”“渴筆”之類的技法——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予人飛動的感覺,這解決了平面性繪畫中的光感與空氣感的難題,為畫面注入一種明朗的神秘感。

  描摹不同情境、場景的光影,中國古代畫家們也摸索出了不同的方式。山林中神秘莫測的光影,不少畫家喜以斧劈皴來表現,使用毛筆側鋒,橫刮畫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有如刀砍斧劈。這簡直是一種具有空間感與光感的中國繪畫體系——“斧劈皴不但能刻畫山石體積感和堅硬的質感,還擅於劃分複雜的棱面,也可以表現空氣的濕度、直射光、折射光以及微妙豐富的明暗變化”。在南宋畫家李唐的山水畫中,就頻頻得見這樣的皴法,大斧劈皴一掃,刷出飛白,刷出光影,光如瀑布奔瀉而下。而勾勒水中光影,既可以像元代畫家陳琳、盛懋那樣用深深淺淺、明滅交替的線條來呈現水面的波光搖曳,也有拖筆橫掃的畫法,像黃公望在 《富春山居圖》 中留下一大片白光,一大片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