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電視劇行業:藝術創作口碑與市場如何兼得
http://www.CRNTT.com   2017-12-29 13:35:36


張嘉譯、何冰等演員主演的電視劇《白鹿原》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同期播出的電視劇《白鹿原》和《歡樂頌2》口碑與收視倒掛的現象近日成為熱門議題,專業人士對前者在內容和製作上不吝讚美,對後者則“吐槽”和“拍磚”接連不斷,兩劇豆瓣評分更是相差將近一倍。但出人意料的是,後者的收視率超過前者近一個百分點。藝術和市場這兩種評價標準既鮮明又尷尬的對比,不論是從作品、觀眾還是從社會文化生態層面來看,都能折射出耐人尋味的深意。對如此“怪現狀”進行剖析省察,或可為當下國產劇找尋突圍性發展路徑提供一種思維向度。

  “共鳴”是贏得觀眾的玄機

  改編自當代文學經典的《白鹿原》和接續現象級作品《歡樂頌》的《歡樂頌2》,雖然均可稱作IP劇,樣貌肌理卻迥然相異。《白鹿原》以關中平原的白鹿村為背景,鋪陳了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折射出中國社會半個多世紀的滄桑變遷;《歡樂頌2》則延續首季劇情,繼續講述歡樂頌小區五個女孩的情感故事。論題材有輕重之別,論情感有大小之別,論時代有古今之別,論環境有城鄉之別,在敘事、表演、攝影等諸多方面也有顯著不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然而,電視劇所共通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可以令那些遙不可及的虛擬人物走入人心,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進而使觀眾潛移默化地移情其中。心游萬仞,思接千載,依憑的是作品和觀眾之間精准而深切的共鳴。從某種角度而言,《白鹿原》和《歡樂頌2》都在通過各自角色演繹出的“痛點”求得與觀眾的思想共通、情感共振,前者用文化的痛點來破解民族心靈的密碼,後者用生活的痛點彰顯現世人生的焦慮。不管是白嘉軒、鹿子霖、鹿兆鵬等在社會轉折時期的價值立場和文化選擇,還是歡樂頌“五美”在遭遇不同人生困境時的掙扎與堅守,都能不同程度地讓觀眾與角色換位感知。這些人物從某種程度上成為觀眾安置情感的寄托、反觀“本我”的“他者”。可以說,兩部劇雖然在藝術表達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間,但在共鳴感的營造上不乏值得品味之處。

  既然如此,兩部劇的口碑和收視為何如此不平衡?喧囂浮躁的快節奏生活、人們在社會壓力下的娛樂訴求、製作方的宣傳營銷策略、明星和粉絲的聯動效應等雖然都是個中因素,但最重要的還當歸因於共鳴感的覆蓋面不同。畢竟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較之於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更容易獲取大眾心理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當然,前者往往是短暫的,後者則是持久的,這也是快餐文化和經典文本的根本差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