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鏡頭:到北京故宮一窺軍機處究竟
http://www.CRNTT.com   2019-03-09 00:18:11


軍機處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 黃文杰)台灣政壇通常用“軍機處”來形容體制外的權力核心機構,有層不為人知的神秘面紗,從清朝軍機處、乃至明朝錦衣衛、東廠、西廠,都可發現情報對於朝政的輔助和決策作用不可替代,這更牽扯皇帝的用人哲學,這在北京故宮的“清代軍機處史料展”,可以一窺究竟。

  想要瞭解清朝的軍機處,走一趟北京故宮,在紫禁城乾清門西側內右門以西,坐北向南的廬房,面闊十二間,進深兩間。

  自東向西分別為:侍衛值宿房(東四間)、軍機處大臣值房(中四間)、內務府大臣辦事處(西四間)。

  後來東四間的原侍衛值宿房內,設有“清代軍機處史料展”,中四間的軍機處大臣值房,為原狀陳列。

  根據史料,軍機處從創立到廢除,前後綿延近200年,對清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都產生了影響。

  軍機處設立之初,原是雍正皇帝為了西北戰事而臨時設立的軍事機構,主要功能在於軍情傳遞和輔助決策,為求保密並削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
 
  但在戰爭結束之後,軍機處不但沒有就此結束,它的職權和地位反而得到進一步提升,逐漸扮演著政治中樞的角色。

  軍機處也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是清代兩部部帙較大的關於八旗制度的漢文書志,對研究清代八旗制度、滿族歷史等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乾隆三十七年(1772)福隆安等奉敕續纂,嘉慶元年(1796)成書。

  《平定兩金川方略》是紀事本末體史書。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著重記載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之始末,至四十四年(1779年)朝廷議定屯防兵額止。嘉慶年間其戰術運用到鎮壓白蓮教起義。

  軍機處本是一個非常的臨時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擺脫了正式官僚體系的壅滯、繁瑣的毛病,非常適合皇帝加強皇權的意願。

  所以,在準噶爾戰事平定之後,按理應裁撤軍機處,非但不撤銷,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機構,軍機大臣職責是向皇帝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政策,決策權完全在皇帝身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