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3D打印等數字化技術能否讓文物"永生"?
http://www.CRNTT.com   2019-04-22 17:40:04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五台山上,南禪寺面積不大,偏居一隅,卻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築。

  近日,來自山西雲岡石窟研究院的文保團隊正在這裡進行3D掃描,采集寺廟尺寸、色彩、空間結構等一系列數據,他們要給這座古老的寺廟建一份“數字檔案”。

  “通過對數據分析處理,不僅能了解文物當前情況,獲悉其若干年後的形態變化,一旦受損,還有可能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化室主任寧波說。

  巴黎聖母院日前在大火中嚴重受損,令人痛心的同時也敲響了文物保護的警鐘。有文物專家表示,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利用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各地正加速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用現代科技記錄古老文物。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4個,石雕造像59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1500年來,石窟不斷經受著大自然的風化、雨水等侵害。

  “從目前的保護手段來看,人類並沒有能力通過化學、物理的方法來徹底阻止石窟老化。”浙江大學文化遺產院副教授李志榮說,遵守考古學的原則和方法,把石窟現存的信息全面、科學地記錄,原真地呈現,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從2003年起,雲岡石窟就開始了數字化探索。據寧波介紹,雲岡石窟通過與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長期研究與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測繪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雲岡石窟珍貴文物及歷史檔案的方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