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行走中國:中國知青一代沒有成為劃過天空的流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3 10:33:04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61歲的付和平坐在知青林農場院子的窯洞前,看著合夥人周福生的皮卡開進大門,車上拉著晚上篝火晚會的用具。“延安幹部學院的一批學員今天要來舉辦集體活動。”付和平說。

  2003年,付和平、周福生與一群曾在延安插隊的知青一起創辦了知青林農場。在延安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農場能夠無償使用281畝的山地營造知青紀念林,種了400多畝的玉米,辦起了養牛場。“人們來這裡,有的懷舊,有的接受培訓,有的體驗當年的知青生活。”周福生說。

  目前,知青紀念林已成為中共三大幹部學院之一的延安幹部學院的指定培訓點,最近一期這裡接待了全國“70後”廳局級幹部培訓班的學員,他們在這裡勞動實踐、住窯洞,找尋昔日的艱苦,磨煉奮鬥的意志。

  1969年,周福生、付和平和中國各地成千上萬的城市初中生、高中生一起,響應毛澤東的號召,奔赴農村這個“廣闊天地”插隊。付和平說:“當時延安的農村是很苦。不管農民還是知青,都是一樣苦,都是泥漿裡滾過來。”

  17歲的付和平初到延安,完全聽不懂農家大娘的陜北方言,“大娘見我們北京來的姑娘可喜歡了,叫我脫鞋炕上坐,可是聽不懂我只會傻愣愣地站著”。

  隨後的日子裡,付和平卻越來越愛上了延安,直到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後返城日子的來臨,她也沒有選擇回京,這一呆就是44年。“現在我退休了,家人都在北京,但是我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留在延安。我現在陜北話和北京話一樣好。”

  付和平每次回北京幾天,又匆匆離開。付和平的兒子總是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年輕人哪裡能了解我們這一代的感情。”付和平說,“我們知青一代不能像流星只劃過天空,總得留下點什麼。”

  在付和平們為“中國的未來”忙碌的時候,遠在黑龍江省黑河市的張強富正忙著一個產值100億的乳業基地項目洽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