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王業寧逝世
http://www.CRNTT.com   2019-02-26 15:46:53


  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業寧,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2月22日18時在寧逝世,享年93歲。

  王業寧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1945-1949年就讀於中央大學物理系。自1950年開始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王業寧院士歷任國際固體內耗與力學譜委員會(ICIFUAS)委員,顧問委員;第六屆歐洲國際內耗與超聲衰減會議(ECIFUAS)委員;國際形狀記憶材料會議委員;國際材料聯合會中國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內耗與超聲衰減專業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中國材料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物理學會電介質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問委員。

  1960年代,王業寧在“固體相變及缺陷有關的內耗”研究中研製的“三級組合振子內耗儀”1964年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與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三等獎。她首先提出馬氏體相變瞬態內耗與振動一周內的轉變量成正比、穩態內耗源於共格界面的靜滯後損耗等機理,早於國外同類研究十年。

  1970年代,研製出國內第一台聲光品質因子的測試設備,利用這台設備測量多種激光玻璃材料的光彈系數及聲光品質因子;在國內首先設計並研製了我國第一台聲光調Q-YAG激光器,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該儀器為驗證南京大學提出並生長周期極化的LN晶體介電超晶格的准位相匹配非線性光學效應做出了貢獻,研究成果也作為合作者於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0年代,王業寧研究了鐵電疇粗化過程類似一級相變等理論和機制,發現二級相變漲落引起低頻內耗峰,又提出被稱為“王模型”的Snoek-Koster弛豫的新機制。在高溫超導的研究中提出了“類相變”概念,澄清高溫超導體磁通融化的相變機制。

  1990年代在鐵電研究中,首先分析了SBT中存在的五種電疇結構,並用電鏡予以證實;對某些鐵電存儲材料SBT、BLT的優越抗疲勞性機理提出了可信的解釋。在研究相變內耗與界面的定量關係過程中,王業寧將內耗儀配上顯微系統,使其成為在測量內耗的同時還能觀測待測試樣顯微結構的設備。利用此技術研究了與鐵電疇有關的內耗,首先發現並確認:二級相變漲落引起的低頻內耗峰P1及與疇的粗(細)化過程有關的內耗峰P2;進一步發現疇的粗(細)化具一級相變特征,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疇的粗化過程類似於一級相變”,這一結論對相變內耗的理論研究來說是一項突破性的工作。隨後在許多鐵電、鐵彈相變以及馬氏體相變過程中均觀測到P1和P2峰,證實這是一普遍規律。這一具有創新性的成果,數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做報告,受到國外同行的好評。以上研究成果1990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99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王業寧1994年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先進工作者金牛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3年和2001年兩次被授予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在長期的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王業寧院士培養了近百位碩士、博士及博士後人才,1993年被授予江蘇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根據王業寧院士生前遺願,一切從簡,不舉行任何活動和儀式。

  (來源:《新京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