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行垃圾分類的過程也是公民意識的培育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7-06 08:05:25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上海人最近忙得很!他們不是忙著談論股票和房價,不是談論這個剛剛到來的暑假裡孩子如何度過,而是爭論“吃小龍蝦剩下的殼與內臟到底是幹垃圾還是濕垃圾”、“被尿濕了的尿不濕是幹垃圾還是濕垃圾”、“蘑菇幹是幹垃圾還是濕垃圾”等問題。聽說,上海人就連見面打招呼都變成了時髦的“你是什麼垃圾?”

  中國網發表時事評論員王傳濤文章稱,這一切的變化,肇始於《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於7月1日的正式實施。這幾天,全國人民都把有一點驚訝也有一點懷疑的關注目光轉向了這座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也是從7月1日起,這座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平均擁有2700萬人口、高峰經常過3000萬人口的大城市,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新生活運動。

  垃圾分類一下子就成為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所有人必須要學習和踐行的題目,每一個人似乎都應該達到強迫症的水平;騰出地方、擺放四個垃圾桶,也忽然成為了所有的單位和小區都要應對的工作;每個家族似乎更要在家裡擺放分類的工具……如果做不到,將要面臨最高罰款200元的處罰。

  然而,這僅僅是市民的投放環節。除此之外,收集、運輸、分類處置等每一個環節,都同樣重要。雖然這些環節,稍稍遠離了公眾的視線,但卻遠遠比投放環節更複雜。目前看來,上海市各相關部門都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政府對於垃圾分類的投入恐怕還遠遠不夠。比如,可回收垃圾收集到某一地點之後,如何讓廢紙張、廢塑料、廢玻璃製品、廢金屬、廢織物等全部按要求歸類就是個很大的難題,顯然這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此外,減少垃圾尤其是減少有害垃圾,也是政府部門、科研單位要考慮的問題。比如,在塑料袋的問題上,我國很少看到有超市提供可以短期內能分解的塑料袋,以至於前些年的“限塑令”基本胎死腹中。事實上,所有的易耗品都應當盡可能的使用易分解的材料,這樣才可能做到垃圾的減少。

  文章指出,最為關鍵的問題,其實在於市民習慣的改變與養成。每一位市民都能說上垃圾分類的N條好處,可一到自己落實的層面卻都會認為這項政策給自己製造了許多麻煩。上海城市調查總隊研究發現,上海市98.9%的居民表示自己願意做垃圾分類;然而,復旦大學的調查數據卻非常殘酷,只有不到20%的居民正在做垃圾分類。

  因此,垃圾分類的最大困難不在於立法,不在於分類運輸和管理處置,而在於市民習慣的改變,在於文明意識、公民意識的培養。進一步說,這種關乎城市形象、集體利益的大事,事關的不僅僅是垃圾的處理本身,而關乎於培養每一位市民具有公民意識並推動完善城市與社區的公共治理。因此,這注定是一個充滿著陣痛和迂回的漫長不歸路。要知道,日本垃圾分類走上正軌用了27年,德國垃圾分類走上正軌用了近40年……

  當市民的垃圾分類沒按要求做,很有可能垃圾會被轉運車拒收或退回,一旦退回可能嚴重影響小區的環境衛生……於是,在惰性與倒逼的角力過程中,每一位公民的責任意識、市民意識,會慢慢培育起來。

  文章最後說,事實上,近代以來最早打開大門、文明開化最先進的上海搞垃圾分類有這方面的優勢和能力,從這個角度講,上海有責任、有義務也有實力成為當下中國最為成功的垃圾分類城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