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罕見 中國酒都省管變市管
http://www.CRNTT.com   2019-07-12 10:34:00


 
  會議指出,贵州省委、省政府調整省直管縣(市)體制,目的是為進一步理順機制,高效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為決戰脫貧攻堅、推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區域發展活力。相關部門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圍繞體制調整要求,積極主動對上對接,不折不扣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各項工作平穩過渡、銜接有效;要積極做好政策解讀和宣傳工作,著力抓好輿論引導,確保體制調整平穩實施。

  原省級在資金、項目上給予的傾斜政策不變

  既然行政級別沒有改變,那麼是有哪些變化和不變?我們來了解一下2013年那次調整和這次調整方案的內容。

  針對2013年仁懷市調整為省直管縣,當時《貴州日報》報道,省直管縣(市)試點是貴州省對縣級城市的擴權試點方式,重在經濟管理權限下放,以提高基層自主權和辦事效率,試點縣(市)的行政區劃建制、機構規格和司法、人大、政協管理體制維持不變。試點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的統計、考核納入所在地級市(自治州)。  

  那麼,這次再調整為由遵義市管理,又會發生哪些變與不變?政知見前文提到遵義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了《遵義市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調整省直管仁懷市體制的工作方案》。

  先說不變的。方案指出,仁懷市委、仁懷市人民政府直接向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仁懷市行政區劃建制、機構規格維持不變;原省級在資金、項目等要素分配上給予仁懷市傾斜的政策維持不變、繼續執行。同時,按照“放管服”改革有關要求,下放仁懷市人民政府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仍由仁懷市人民政府實施,由市直相關部門加強工作對接。

  除此之外看一下其他的調整。方案中指出,仁懷市紀委市監委接受同級黨委和遵義市紀委市監委領導,向同級黨委和遵義市紀委市監委報告工作;仁懷市群團組織直接向遵義市群團組織報告工作並接受業務指導;仁懷市委、仁懷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依照黨章和法律法規、政府規章規定,直接接受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或領導;仁懷市突發公共事件管理和信訪管理實行遵義市主管;仁懷市統計數據(包括部門統計數據)直接向遵義市對口上報,仁懷市經濟社會發展、政府目標管理、民生工程等工作直接由遵義市考核。

  仁懷市在試點期間直接報省相關部門審批、核准或者備案的其他事項,除法律法規、政府規章明確規定的外,由仁懷市直接報遵義市有關部門審批、核准或備案。

  除此之外,在生態環境部門的管理體制上,仁懷市自然資源局的領導班子成員由遵義市自然資源局直接管理;稅務、金融、通信、電力、郵政等垂管單位,結合本部門(行業)實際,提出與遵義市直接管理仁懷市體制相適應的具體政策措施,支持仁懷市改革和發展。

  專家:比較少見

  新華社報道顯示,2010年初,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的報告表示,將全面推行“省直管縣”財政改革,並積極推進省直接管理縣體制實施的試點工作。

  發改委報告中還提到,實行“省直管縣”可有效減少行政層次、較大幅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有利於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有關部門在這方面已依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2009年,有關部門制定了《關於推進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的意見》,明確了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的總體目標、內容和工作要求。

  “總體來說,從省直管縣調整為地級市管理的情況不多,比較少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告訴政知見,國家推動“省直管縣”改革,一方面是為了規避市管縣存在的一些弊端,例如,地級市可能會拿走縣域發展資源用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導致資源配置不平衡,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影響。

  對於這一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也表示:“仁懷的情況是個例”。他說,省直管縣之後,縣發展的自主性比較大,財政上直接列入省級預算,財政自由度大,更有利於發展。 

  同時,汪玉凱介紹,省直管縣減少了行政管理層次。原本的行政管理層級是中央、省(市)、地級市,再到縣,成為省直管縣之後,地級市和縣在同一個層面,減少了一個層級,行政效率更高。

  不過,汪玉凱也提到,在推動省直管縣改革的過程中,一些地區的情況比較複雜。他說,這主要考慮到縣獲取資源的方便度,例如,有的縣與所屬地級市協調程度高,資源獲取更便利,就更適合由地級市直接管理。“或者,有些省份直管的市、縣比較多,省裡可能確實管不過來,縣歸省直管之後,上面管不過來,下面又不歸市管,給行政管理也帶來問題,諸如此類。” 

  因此,汪玉凱說,中央曾發布文件,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推進改革,不強求改革,也不要求速度太快,給地方空間和彈性,靈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

  (來源:《北京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