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第1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5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19-10-16 15:44:59


 
  與此同時,中南309地質大隊則在南方廣袤土地上展開了找鈾工作。

  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鈾礦地質初創階段,通過快速找礦、快速勘探的方式,鈾礦地質工作者向國家提交了12個鈾礦床,找到了製造原子彈的“糧食”。

  5間工棚內研製點火中子源

  原子彈的研製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科學工程。

  數據顯示,為了盡早掌握原子彈技術,全國先後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投入到大協作的洪流。

  中科院院士王方定和他的小組是匯成“洪流”的涓涓細流。

  1959年,蘇聯方面單方撕毀協定,中國調整部署,開始立足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王方定作為其中一條技術路線的帶頭人,正式接手一項艱巨的任務——用於引發原子彈鏈式核反應的中子源材料研究。中子源材料做成的裝置叫點火中子源,是核武器的關鍵部件之一。

  一個以瀝青油氈做頂,蘆葦秆抹灰當墻的5間工棚,是王方定研製點火中子源的地方。

  王方定回憶,工棚條件差,夏天室溫高達三十六七攝氏度,還要穿上3層防護工作服,戴上兩層橡皮手套,揮汗如雨。嚴冬季節,天寒地凍,自來水管都被凍裂。科研人員只好晚上把液體樣藥品和試劑搬到有暖氣的房間,關好水井閥門,放掉自來水管裡的水。第二天上班再複原。

  經過3年多的緊張實驗,隨著一個個難關被攻破,王方定所在的小組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掌握了工藝,生產出了比原來設計要求更高的成品。

  1964年,由於研製工作需要,王方定去了“前方”——青海高原上的“金銀灘”,參加並組織了多次核爆炸的化學診斷工作。

  “大力協同”經驗威力不過時

  轉眼55年過去了,無論從工業、科技等方面,還是從硬實力或軟實力上看,中國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時代不同了,有些重大問題可以依靠國際交流和合作得到解決。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單位、部門和個人間價值追求和利益日趨多元,似乎過去曾經發揮過的“大力協同”經驗威力已經過時了。

  胡仁宇有不同的看法。

  “回顧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就是一個遏制與反遏制的歷程,也是一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每一項突破、每一次成功,是舉全國之力、大力協同的結果。”至今他仍堅持這種看法:對一些特大的科學工程一定要堅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只有在發揮個人、部門、單位的積極性創造性的前提下,大力協同,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才能走出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來源:《科技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