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人對亞運熱情為何降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9 05:56:10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近日第十七屆亞運會將在仁川開幕,這是我代表團境外參加亞運會規模最大的一屆。

  亞運會是檢閱中國競技體育的重要舞台,也是展示中國形象的窗口,還是體育迷的盛宴。

  亞運會確實是中國體育迷心中的情結,想起1990年北京亞運會全民鼎力相助、舉國為之歡騰,如今平靜看待,卻有今非昔比的感覺。也許不必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境遇而嘆息,這裡正展示中國體育乃至國家已經成熟。人常說舉辦了奧運會的國家就是過了成人禮,作為文明古國的中國又補上了這年輕的一課。

   中國與亞運會有過從互不理睬到相逢一笑泯恩仇再到互相依賴的過程。1951年在新德裡舉辦首屆亞運會,共和國成立不久還無法組成一個像樣的代表團,中國甚至有怕拿不出手的憂慮,那時印度足球隊想邀請中國足球隊友誼比賽,中國都怕輸而沒有應戰。首屆亞運會日本以24枚金牌獲得第一,印度以15塊金牌列第二,中國如果倉促組團去,不可能超過印度,因為很多項目根本沒有開展,最受關注的中國足球隊是在這次亞運會的年底才成立的,其它不少項目的組建還未列入計劃。錯過這次機會與亞運會再度相見是23年以後了,由於政治因素,中國被國際體育組織排除在外,中國無緣參加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幾乎所有體育單項組織的比賽。這倒刺激了中國體育界奮發圖強,到60年代中國已經是無可置疑的亞洲體育強國了,而無緣在亞運會一展身手也於心不甘,於是1963年中國和反帝反殖的印尼總統蘇加諾在雅加達聯手舉辦了新興力量運動會以抗衡亞運會。這個新興力量運動會頻率比亞運會還密集,足見中國體育界的不服氣,僅兩年多後在1966年春於金邊舉行了第二屆,勵精圖治的中國運動員用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三從一大”的訓練方式取得壓倒性優勢,而且成績可以和亞洲老大日本全面抗衡。按那個勢頭中國坐穩亞洲老大可以提前20年,而真正打敗中國體育的是自己。7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系解凍和恢複中國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各國際體育組織也迅速歡迎中國回歸或加入。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本來是中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機會,由於荒誕的文革把舉國體制變為舉國折騰,幾年停止訓練,使中國的體育一落千丈。那一次亞運會中國金牌才33塊,還不及日本74枚的一半,而且落後伊朗的36枚。這也深深刺痛了中國體育界,但搞好一項事業需要多年的努力,搞垮一項事業可以須臾之間,而恢複這項事業幾乎要另起爐灶。4年後的曼穀亞運會中國依然落後於日本近20枚,好在改革開放是體育界最大的紅利,那時整個社會撥亂反正、意氣風發,到了1982年新德裡亞運會中國終於以61枚金牌力壓日本的57枚,首次登頂。但之後並非波瀾不驚,在1986年的漢城奧運會上,韓國以難以想象的力度加場外因素,竟然死死咬住中國,直到最後一天中國在男子4乘100米比賽中率先衝綫,才以94塊金牌極為驚險地超過韓國的93塊。這也讓中國體育居安思危,決心保住亞洲魁首的地位。

  漢城亞運會之後,中國面臨一個在當時看來是極為重要的盛會,就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這在今天來看算不了什麼,而在這之前中國還沒有舉辦過像樣的大型運動會,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又需要辦得不是一般的好。24年過去,如果問起很多人對亞運會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恐怕不少人尤其是學生會說:捐款。說起民衆集資捐款,那真是聲勢浩大、深深地滲透在民衆中。一些單位努力進行攤派,一些貧困山區的百姓勒緊褲腰帶捐款,某個街道連殘疾人也都凑錢表心意,有的單位連續四次搞捐款活動……也有的單位為了完成指標,幹脆就從一些職工的工資中直接扣除。而北京的企業更流傳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亞運會來電話。”這在當時雖然是無奈之舉,而留給人們更多的啓示是,那種募捐的形式缺少活力,而且容易造成一部分群衆的反感,尤其對生活不富裕的階層,驚動大卻收益小,所以與其向民衆要不如向市場索取。而北京亞運會確實體現了中國舉辦運動會的超凡能力,中國代表團的金牌猶如秋風掃落葉,上屆給中國巨大威脅的韓國沒有形成對中國的有力競爭,183枚金牌一騎絕塵,從此亞運會在中國之後再無能夠形成競爭的挑戰者。後來哪怕有廣島、釜山做東,亞洲體育強國日韓也難望其項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