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到台中台灣科博館 看到中國科學發展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9 00:13:04


台灣自然科學博物常設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展出許多引領世界的技術。(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台中4月19日電(記者 林谷隆)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台中,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常設展中展示以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中國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漢人的心靈生活等主題,讓整個科博館的展覽充滿了“中國特色”。

  民眾參觀“中國的科學與技術”展區中,可以看到許多科技中國的發明都比歐洲早數百年或千年,有些甚至是中國獨創,而今仍被因襲改良使用的。例如北宋流行的木拱“虹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架設成功,在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中有精密描繪,原本以為失傳,但現今在浙江、福建等區發現有類似結構的木拱橋,這是世界橋梁史上我國獨創的橋樑結構形式。

  其他展示品,還包括秦始皇陪葬的二號銅車馬、東漢末年張衡發明觀測地震的“地動儀”,唐代有了水力推動的鐘錶裝置,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用來測量天文的簡儀,北宋時建造的水運儀象台結合了水力推動的鐘錶、渾象與渾儀,都是中國科學與技術上最重要的成就。

  走到“中國醫藥展區”中,看見傳統中國醫藥經歷數千年來的發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醫藥知識和經驗,包括世界最早的人體模型—鍼灸銅人、《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介紹、中醫對世界的影響等,反映了民族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現場還有一處北京同仁堂的實景,讓人彷彿回到古代的中國街上。.

  另外,“農業生態”展出中,介紹中國地大物博的各種農業形態與地理位置,分成旱作農業的華北地區,以黃土高原為模型還可以見到窯洞等景致;華中溫暖濕潤,適於農耕,乃是中國魚米富庶之地,以浙江紹興為模型;華南是台灣、閩南、嶺南及海南島區域,稻米一年可兩收、冬季還可以種植短期作物,一年三的型態以台灣美濃為模型,藉由模型讓參觀者明白中國各地農業的型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