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陸軍機疫情中頻繞台 林泰和:警告台灣
http://www.CRNTT.com   2020-03-28 00:20:34


林泰和受訪。(中評社 李其樺攝)
  中評社嘉義3月28日電(記者 李其樺)新冠疫情氾濫期間,中國大陸和美國近期分別在台海、南海軍事演習密集,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專任教授林泰和接受中評社訪問解析,大陸選在疫情期間戰機頻繁繞台,是要警告台灣,任何時候都有決心和實力對台發動戰爭。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則是要中國不要對台輕舉妄動。

  林泰和為德國明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國際關係理論、東北亞安全、核戰略、國際恐怖主義。

  對於大陸軍機頻繁繞台,林泰和表示,今年到現在大陸軍機已5次繞台,其中2月10日曾越過“台海中線”,3月16日是戰鬥機和轟炸機編隊夜間飛行,這就是比較特殊的地方,這可能不是大陸所稱的年度例行演訓那麼單純,因為戰機跨越“台海中線”就很不尋常了,可說是軍事上針對台灣的威嚇,更確切的是針對台灣政府採取的行動。

  林泰和認為,現在疫情那麼嚴重,國家的資源和精力應該放在防堵疫情,大陸在疫情最緊張的時間跨過“台海中線”又夜航,首先,陸方要展現解放軍任何時候都Ready,對台灣進行解放戰爭,任何時候都有決心和實力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從大陸角度來講,也叫台灣不要輕舉妄動。

  相對應大陸在台海的軍機繞台,美國近期頻頻在南海展開軍事操演,諸如戰機起降、艦炮快射等演練,是否與大陸軍事行動有關?

  林泰和表示,美國在南海行動的原則是自由航行,中國前幾年在東海劃定航空識別區,近年在南海填海造陸、把南海軍事化,在島上部署軍事設施等等,對美國而言是嚴重破壞現狀,無法容忍坐視,因此今年3月10日美國軍艦穿越西沙群島海域,不承認大陸領海,主張美國在南海自由航行的權利。

  林泰和分析,美國在今年3月13日在南海進行F35戰鬥機起降,後來軍艦又在南海實彈試射方陣快炮,24日美國驅逐艦甚至發射導彈,這些軍事行動就是要告訴中國,我在南海還是老大。站在美方立場,美國的軍隊和軍艦在國際法允許的海域和空域都有完全的行動自由。

  中美雙方近期分別在台海、南海的軍事行動,包括美軍偵察機24、25日在台海間空大陸軍機動態,對台灣有何影響?

  林泰和表示,依照《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要出售防衛性武器給台灣,不希望任何對台灣的軍事行動,造成美國在西太平洋利益的損害,基本上美方也希望台灣安心,也給中國警告,表示我在這邊雖然未必是老大,可是中國不要輕舉妄動;而且我在這邊(南海)的行為,會依照你在那邊(台海)的行動幅度,來相應提升。美國也不希望挑釁,視中國的動作有多大,予以適度回應,要中國對台灣不要輕舉妄動。

  林泰和認為,雙方軍事行動時間點都非常巧,只要中國軍事上有何活動,隔幾天美國也用軍事活動來回應,更透過媒體、臉書釋放照片和訊息。美國軍艦在南海航行進行海軍外交,不論是Peacetime和Wartime都是在海上,利用海上軍艦巡邏或實彈試射,來展現美國在南海仍有主導的力量。

  林泰和表示,無論是美軍偵察機還是電偵機,出動都有不同的含意,主要還是監視共軍相關的活動,以前美軍在台海監控的次數沒有那麼頻繁,可能美國也掌握到一些訊息。

  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在今年3月訪台與藍綠委餐敘時,傳出曾提醒要台灣加強戰備,3月23日台灣F16戰機在東部進行操演,是否與大陸在台海的軍事活動有關?

  林泰和表示,這是美國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一貫的態度,認為台灣的“國防”還是要自己負責,不只是針對台灣,包括韓國、日本甚至北約國家,美方都希望這些國家的國防預算能夠佔GDP的2%,各自負起責任,不能什麼都靠美國。另外,台灣“國軍”近期一連串的演訓,也是針對中國在台海的軍事活動來回應。

  林泰和強調,美軍從疫情之後在南海實施多項軍事演習,也是在告訴台灣,美國是台灣的夥伴、是Friend或者是Partner,也釋放給中國訊息,我在這邊,你不要輕舉妄動。這也是美方印太戰略的宣示,美軍在這邊,讓日本、韓國都安心。

  中評社問到,為何中美雙方在疫情那麼嚴重的時段,還要各自在台海和南海多次進行軍事演練?
  
  林泰和認為,防堵疫情和軍演對中美雙方來說都同樣重要,但是可以分開來看,畢竟戰爭不會管你有沒有疫情,白天還是晚上,平日就是要做好備戰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告訴對方,軍事力量和作戰能力不會受到疫情影響。

  中美雙方在南海的軍事角力是否引發軍事衝突?台灣是否有被捲入可能?

  林泰和表示,如果中美雙方都沒有節制的話,軍事衝突有可能會升高,甚至擦槍走火,引發小規模的區域衝突可能性不能排除,但若說會演變成中美大規模的戰爭,恐怕無法想像。台灣在南海擁有太平島,如果中美在南海發生軍事衝突,台灣勢必會被捲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