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神器”嚇傻韓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7 18:34:51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今天,一些韓國媒體在頭版頭條都報道了一件讓他們極為焦慮的事情,可這件事卻不是咱們中國為了抵制薩德的部署而給韓國經濟造成的衝擊,而是美國除了薩德之外,竟然還想在韓國部署另一個很可能會毀滅朝鮮半島的超級武器……
  不過,這個超級武器很多人其實並不陌生,因為二戰時日本人就已經見識過這個超級武器的威力了……
  
  沒錯,這就是核彈。根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的一篇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現在正在考慮是不是要把26年前從韓國撤走的核武器重新再部署回去……
  而特朗普的一些幕僚之所以打算勸他這麼做,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擔心朝鮮一旦研製可以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那麼美國的安全就會受到非常大的威脅。所以他們認為直接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在朝鮮半島對朝鮮進行“以核治核”的威懾,甚至“先發制人”,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策略。
  
  不過,由於美國官方今年1月剛剛表示朝鮮根本不具備把核裝置“小型化”並安裝在洲際導彈上的能力,所以特朗普的幕僚們到底是真的擔心朝鮮的“核能力”,還是忽悠美國國會提高軍費,疑惑是為了遏制咱們中國,就讓人說不清楚了……
  可不論美國是出於什麼目的,這《紐約時報》宣稱特朗普考慮在韓國部署核武器的消息,還是讓韓國社會頗為震動,不少韓國進步的左翼媒體更對此表達了極為強烈的擔憂。
  比如,韓國《民族日報》就擔憂美國如果真這麼幹,不僅會直接激怒會被核問題直接波及的中國,更會讓整個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局勢都陷入極為惡化的環境之中。
  
  屆時,朝鮮半島的無核化努力不僅會完全被毀掉,更會刺激朝鮮乃至日本核中國都開展新一輪“核競賽”……
  說實話,《民族日報》的擔心確實很有道理,也代表了一大批普通韓國民眾的想法。畢竟,哪個老百姓希望自己被捲入戰爭呢——更何況那還是核戰爭!
  
  而且,如果美國真敢在韓國部署核武器,那咱中國將對韓國的採取手段,也就不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小打小鬧”式的商業抵制了,而是要直接“掀桌子”了!
  
  可是,就像咱們中國社會中存在著一群認美國當“爸爸”的“軟骨頭”一樣,這韓國社會也有一群非常偏執的保守派,竟然認為美國人在韓國部署核武器是件“大好事”,認為只有這樣韓國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其中,韓國的《中央日報》和《東亞日報》這兩家保守派的核心報紙就都贊同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認為面對朝鮮不斷研製核武器的做法,只有“以毒攻毒”才是有效的做法。
  《東亞日報》甚至認為美國還應該給韓國軍隊提供核武器技術,把整個韓軍都“核武裝”起來…
  
  然而,這些韓國的保守派卻似乎忘記了,朝鮮核問題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很大一部分責任正是源於他們的“美爹”對朝鮮屢屢的刺激和恐嚇,才導致如今朝鮮會偏執地認為沒有核武器就不會有“安全感”。
  他們更忘記了,今天我們探討的可不是普通的武器,而是核武器!只要一顆就可以夷平一整座城市!所以,這些韓國的保守派真要讓美國在朝鮮半島這個狹小的地方與朝鮮“拼”核武器嗎?
  而一旦擦槍走火,引爆核戰,且不說我們中國,也不說朝鮮,只說你們韓國人能承擔得起這個“滅國滅種”的代價嗎?
  
  其實,在《紐約時報》那篇引起韓國媒體集體關注的報道中,人家探討一直都是怎麼保護美國本土不受朝鮮威脅;而在韓國部署核武器,也不過是出於這個目的罷了。
  換言之,韓國並不是一個美國要拼死防禦的對象,而只是一層肉盾。
  可諷刺的是,韓國的保守派卻堅持認為美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韓國,正如他們以為當年美國介入朝鮮戰爭也是為了保護韓國……
  好在隨著朴槿惠的政治醜聞曝光後,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醒悟。他們不僅反對自己國家的政治被“閨蜜”操控,也反對自己國家的前途被“美爹”把持。
  譬如,過去這幾個月在韓國街頭不時出現的反朴槿惠大遊行中,你會看到一些要求彈劾朴槿惠的韓國民眾,也會高舉反對薩德的標語,因為他們知道不論是美國在韓國部署的是薩德還是核武器,最後倒黴的都會是他們自己:他們不願意再被別人當“提線木偶”一樣操控!
  
  當然,韓國那些保守派們也在街頭組織著他們的遊行。但令人鄙視的是,他們不僅高喊著力挺朴槿惠的口號,甚至還揮舞著美國的國旗,大力鼓吹韓美聯盟,認為美國人才能保護韓國人。
  
  可搞笑的是,一位韓國朋友告訴耿直哥,這些叫嚷著要把韓國的命運交給“閨蜜”和“美爹”的遊行者,有不少是保守派花錢買來的“水軍”……
  最後,耿直哥想說,“韓國人”並不是一個整體,他們彼此之間有著巨大的分歧。我們應該去支持那些進步的、追求獨立自主的人,去批判那些至今都學不會“雙膝直立”的人;而不是一棍子把他們都打倒。
(來源:環球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