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朱鋒:中國人的“日本認知”需要與時俱進
http://www.CRNTT.com   2017-11-02 14:45:23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在中國人對鄰國的認知中,對日本尤其是安倍執政的日本政府的看法似乎是“最不具爭議性”的。右翼政府、嚴重歷史問題、甘當美國小弟、竭力謀求擴軍修憲備戰以及不惜複活“軍國主義”,這一堆標簽塑造了中國人看日本的“流行模式”。但這是一種簡單化了的“日本認知”。

  安倍“制衡中國”並不令人意外

  冷戰結束以來中日關係歷經起伏,其間多有緊張和對立,尤其是2002年-2006年小泉政府頑固參拜靖國神社和2012年9月野田政府執意將釣魚島“國有化”時。而冷戰後中日關係一路轉冷的大背景之一,在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日力量對比的變化與東亞區域力量結構的重大調整。另一大因素則是日本固守西方式的自由主義政治價值,但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無法有效影響和改變中國的體制、對日心態以及政策主流,因此產生了焦慮。

  基於這些原因,安倍政府“中國戰略”的核心,說到底就是在安全和外交層面全面制衡中國。但受國內和平憲法與自衛隊體制的限制,安倍政府只能把重點放在加強美日同盟和與西方國家關係的緊密化和戰略化,同時處心積慮地利用“中國因素”,如聲稱中國在釣魚島“侵害日本主權”或已在南海威脅到日本“海上生命線”等,為自衛隊體制及和平憲法鬆綁,讓日本既有能力、又有意志抗衡中國。

  2012年9月開始的釣魚島對立似乎是中日關係的拐點,但兩國深層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心態的對立卻已經歷冷戰至今長期的發酵和發作進程。可以說,沒有中日領土爭議和安全對立就不會有安倍第二任期。同時,沒有安倍二次上台後全力想要制衡中國、接二連三推出憲法再解釋、強推新安保法,以及著眼於與中國在東亞地區政治、安全與經濟領域一爭短長的“價值觀外交”和“積極和平主義”,就不會有安倍的長期執政。充分利用甚至榨取“中國因素”、強勢應對朝核威脅、推動擴大財政刺激的“安倍經濟學”以求重整日本經濟,在這一系列舉動中,安倍及其團隊不僅咬著牙全力出擊,而且處處體現著旺盛鬥志。現在,安倍新一屆內閣已經起步。不出意外要任職到2021年的安倍,將創造明治維新以來執政時間最長首相的歷史。而中日經濟和社會上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戰略和安全上相互制衡的格局,事實上已經成為今天東亞政治的新態勢。

  我們不懼安倍治下的日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