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
——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
http://www.CRNTT.com   2020-01-26 00:09:24


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
  中評社╱題:“共同締造統一:一國準則、立國基點與興國取向——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再探”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大陸及台灣應該是本體與實體的關係,即中國是中華民族以國家為形態的本體,大陸和台灣則是中華民族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使這兩個實體各自都以自身為主體,也不能取代中國本體。據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它就是本體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永遠都是。中國的統一是結束分治,回到中國本體原有狀態。

  兩岸雙方作為本體中國的兩個政治實體,要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處理好彼此的關係,並穩步推進,逐漸創造條件實現國家統一,一定會是採取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模式企及目標的。基於現實就是承認兩岸是本體中國的兩個擁有治權的政治實體。超越現實就是彼此都不以消滅對方為目標,而是以一加一大於二為目標,即由雙方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它大於中國大陸、更大於台灣,也大於二者之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其重大意義在於,處在新時代這個關鍵歷史方位上的中國共產黨,責無旁貸地要努力完成祖國統一這一偉大歷史任務。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化多端、戰略機遇期或有或無,都不會弱化民族大義的召喚,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為此,作為探索和平統一實踐的新路徑,習近平向兩岸同胞提出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鄭重倡議台灣各黨派、各團體、各界人士派代表來大陸,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和民族未來進行民主協商,並殷切希望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都是富有新意和深意的重要倡議和創舉。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和探索,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空間的,同時又是具有挑戰性的。本文擬從兩岸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思路切入,討論、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中的挑戰性難題——“一國”難題,以抛磚引玉,促同行討論。

  一、“兩制”台灣方案的一國準則

  (一)“一國兩制”的“一國”門檻

  應該看到,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是謀求和平統一的路徑和方式,體現了大陸的和平意願與赤誠之心。然而,台灣方面的反應卻很令人失望,一是台灣當局斷然拒絕並蠻橫反制;二是台灣社會深受“一國兩制”的汙名化蒙蔽而不加思考。不過,從實質上看,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遭遇的阻力,與其說來自對“兩制”的冷漠,還不如說來自對“一國”的抗拒。兩岸的難題不在“兩制”,而在“一國”。統一就是一個國家結束分治,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現在卻人為變成了一個難題。其實,絕大部分台灣民眾都懂得,在台灣地區保留既有制度及各項權利和利益,是他們所需要和歡迎的。但在這之外,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他們心裡不願割捨的、被他們稱作尊嚴的東西,儘管它既有極大的局限性,又有相當的虛幻性,是個很空洞、很縹緲、有爭議的象徵——“中華民國”。所以,我們可以說,海峽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在“一國”,而不是“兩制”,“一國”是台灣社會邁進統一中國大門的高高的“門檻”,儘管這是台灣社會自設的障礙。

  (二)沒有一國準則就不是統一

  上述情況折射出的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即一國準則問題。一個中國是當今國際社會在中國國際身份問題上公認的準則。一中原則就是一國準則,因為它說的是一個中國原則;統一的原意就是結束一國之內的分治;“一國兩制”就是一國準則的歷史演變、特殊體現和務實展現。誰都知道,所謂統一就是指一個國家不能分治、更不能分裂。但在今天的台灣,很多人不僅要打著維持現狀旗號繼續分治下去,還要堅持兩岸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一“兩國論”立場,連一些深藍人士在談論國家統一問題時,說到最後也還是會因堅持“中華民國”而陷入“兩國論”的泥淖。試問如果連兩岸是一個國家都不承認,又怎能談國家統一?民進黨就是不承認兩岸一國,即便它打著“中華民國”招牌,心裡的路標也是南轅北轍,是與中國大陸沒有關聯的“中華民國台灣”。所以,民進黨連兩岸一中都不敢承認,生怕“台獨”的理論基礎因此而塌陷。

  應該看到,以所謂“中華民國主權”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實質上就是“兩國論”。以“一中各表”為藉口拒絕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也是“兩國論”使然。這兩種基於“兩國論”的拒統立場實際上都是違憲的,即使在台灣也是違憲的。

  (三)中國復興進程中的統一

  誰在追求和推動統一?為什麼?靠什麼?基於大陸發展、繁榮的民族復興,是統一的主要條件。誰能提供這個基礎、創造這個條件,誰就有主導權。誰有意願和能力主導,誰就該有意願和能力包容對方、幫助對方甚至拯救對方。試問台灣方面有意願和能力嗎?這裡探討相關的問題。

  1、“中華邦聯”

  邦聯是國家構成的最鬆散形式,邦聯是由眾多部分組成的政治整體。試想若為完成中國和平統一而採取邦聯制,那就不僅僅是大陸和台灣兩部分組成了,勢必要把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甚至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當成具有政治實體地位並擁有自由進出權利的成員,其可能產生變動與混亂的前景不言而喻:一是實實在在的大倒退;二是坐實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三是“中華邦聯”將是一盤散沙,無以凝聚成一體;四是成員隨時都可能退出。這與其說是中國的完全統一,不如說是為把中國四分五裂埋下伏筆。當今英國脫歐的現實就是鮮明的寫照。所謂前蘇聯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加盟共和國都有權與外國直接發展關係云云①,看似一種優越性,卻實實在在是弊病和隱患,它正是前蘇聯最終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慘痛的歷史教訓已足夠多,可謂記憶猶新,如軍閥割據、聯省自治、南北議和等等,哪有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樣子?復興的中國的統一之路還要重蹈當年四分五裂的覆轍嗎?答案是顯然不能、當然不能、絕對不能。

  2、“中華聯邦”

  台灣方面曾有人建議以聯邦形式統一中國,美其名曰“中華聯邦”,鄧小平沒採納,後來的發展更沒有重提此議的機會和條件。近來,台灣方面又有人提它,今後議論的可能還會更多。在筆者看來,所謂兩岸以聯邦形式統一,實質上是要建立一個二元制國家,兩岸共處一室、平起平坐。例如,“在新成立之聯邦制度下,中央之聯邦的主權是由雙方所分享,不是一方所獨得,聯邦之領導也是有雙方輪流擔任或是依照一定原則選出,對外代表一個光榮之元首,並不具有行政權,對邦內事務,亦不能加以干涉②。”這裡的雙方在統一後還有實質意義嗎?如果有的話,那是實現了統一嗎?不分享主權豈能稱作統一?不難看出,這樣等於沒統一,或者是名義上統一了,實際上仍然是分治。筆者認為,台灣方面所要的對等和平等,應該主要體現在協商過程中的雙方地位對等與平等,而不應該是協商結果的對等與平等,因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無論是人口還是幅員都很懸殊,超過適當比例太多的無理的要求會變得荒謬。至於協商過程中的雙方地位對等與平等,祇要回看2015年11月舉行的新加坡“習馬會”場景就一清二楚了。

  所謂分享主權或共享主權,其實還是要搞兩岸“大屋頂”,並稱之為具有兩岸特色的“中華聯邦體制”,“雙方都擁有實質的主體地位③”。這實質上是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上架起一個名叫“中華聯邦”的屋頂。有人把這種構想稱作“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④”。這種構想從表面上看,是“誰都不吃掉誰”,實際上什麼都沒改變,那樣的大屋頂恐怕是一種虛設。其實,統一不是什麼大陸“吞併”台灣,台灣還是台灣,但將是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台灣。如果設想在統一國家的架構中,台灣不“去國家化”和“去中央化⑤”,顯然是行不通的。實際上,台灣去掉的是一個帶“國”字頭的“空殼”,保留的是真實的實體,即台澎金馬。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二元制國家,奧匈帝國,後來以失敗告終。還有更不現實的想法,即台灣不僅要保留現有的一切,還要改變大陸現有的體制等,但雙方又互不干預對方的治理。這樣的統一在制度層面就行不通。一個原因是兩岸體量大小懸殊;二是在國家層面上,中央政府不可能是兩種制度,就祇能是較強的一種制度。美國南北戰爭前,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制度對抗的兩大陣營,大有成為南北割據的二元制國家之勢,要避免它出路祇有一條,就是北方戰勝南方,重新統一在北方的制度之下。

  3、“一國良制”

  國民黨的基本立場是承認一中,但用“一中各表”支撐具有“獨台”性質的B型“兩國論”。而在統一的問題上,一是搞“國與國”的統一虛構;二是試圖以制度為藉口避談統一;三是不切實際地奢望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作為可望而不可即的願景。台灣常常有人講,兩岸統一不是實行“一國兩制”,而是要實行“一國良制”,意思是兩岸統一在某種所謂“良制”之下。更有人直截了當地說,“一國良制”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就是說,大陸的制度不是“良制”,台灣的制度是“良制”,所以要用台灣的制度統一中國。這顯然是一部分中國國民黨人的想法,是他們反對“一國兩制”、主張以不可能實現的“一國一制”構想取而代之的招數。

  在民進黨那裡不是兩制或一制的問題,也不是良制或惡制的問題,而是如何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路徑和方法問題。須知民進黨的立場,基本拒絕一國,但在實在說不過去時,也拿良制來自圓其說,實則是遮擋一下,能拖就拖。一個實例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一番騙人告白:“我們要認清文化同源是事實,但政治上我們各自擁有主權,中國一定要認知到這一點,如果要跟台灣統一,須徵得台灣人民同意,中國亦須持續改變,民主化是其中之一,才有可能統一,否則根本不可能。⑥”這種各自擁有主權的說法不正是“兩國論”嗎?既然是兩國,統一的法理基礎何在?實際上他打心裡就不承認台灣與大陸是一國,而所謂持續改變、民主都是拒絕統一的藉口和說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