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實現同胞心靈契合 增進和平統一認同
——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10:36


 
  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就“如何看待漢化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歷史中存在的東西,總要在歷史中消亡,甚至可能包括人類本身。而無論如何,至少在人類走到毀滅之前,讓他們逐漸在融化中走向一體,畢竟是一種無可抵擋的大勢。“我們的漢族自身,也同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跟其他的文明、特別是其他的軸心文明進行化合,不然的話,哪裡談得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希望所有的人類群體,都能帶著他們各自的創造,來走向這種一體化,這樣就會使總體的人類文化,更加豐富也更加多元,從而更充滿自身內部的上升潛力。

  文化台灣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洪孟啟從台灣文化發展的角度談到文化自信和文化復興,指出“去中國化”不僅很無知和很愚蠢,還非常不負責任,會讓下一代變成無知的一代。任何一個文化要有創新能力,都必須要靠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持續綿延(sequence),幾千年沒有斷過,這是全世界少見的,也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把它丟掉。對“去中國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擺脫歷史的陰影。唯有一個尊重自己文化的民族,才能夠得到人家的尊重。所以,現在最重要就是要建立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心不是自大,不是在外吹噓,而是扎扎實實地做。洪還認為,從清末以來,中華民族復興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願望。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都要圖民族之復興,方法不同,但是目標相同。“少一點主義,多一點實踐”,大家有差異先擱下,總目標就是讓整個民族走上來,讓我們後世的子孫能夠抬頭挺胸。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申曉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愛國主義是數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永恆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新時代,我們要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以時代精神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傳承與創新中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今日中國的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伸,又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新與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立足民族與面向世界的辯證統一關係,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生機活力。

  台灣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齊光裕表示,中國人愛好和平,總是強調“和而不爭”、捨己為人,尋求“忠恕”之道,這既是中國人的自處之道,也是中國人與其他國家、民族相處之道。中華文化的世界觀孕育了人本思想(人道主義)、懷德思想(德化主義)、協和思想(和平主義)、大同思想(大同主義),對待一切之外族,本乎提攜並進、化異為同,共進於大同之域。當西方吹起“中國崛起”、“中國威脅論”言論,我們更應檢視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讓世人理解中華文化實本諸於“仁”的充滿愛與和平、互助與合作精神之世界觀。

  浙江海洋大學港台僑研究所所長黃建鋼提出,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中兩岸融合(岸融)思維在“兩岸關係問題解決”的地位已逐漸上升到可與兩岸統一(岸統)思維相提並論和並駕齊驅的高度,它與“心靈契合”一樣,都是習近平“合”思維的具體體現和精準表達。從話語角度,統一一般很少或偶爾用在“兩岸關係”上,而“契合”和“融合”在兩岸關係上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因為它是一個過程和鏈條。“契合”是“合”的關鍵環節,前面是“組合”、“結合”,後面是“和合”、“融合”。可以看出習總書記的兩岸關係觀:一是“兩岸關係問題”必須解決,但解決的方式方法包括“形式上的統一”和內涵上的統一即“心靈契合”。二是“統一”和“契合”的區別,就在於“統一”一般容易理解為是“形式上的”,也是比較容易達到的;而“心靈契合”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質,是深入的、內含的,“更重要的”,但同時也是相對比較難以看得見、抓得住和難以實現的。沒有文化融合和心靈契合做基礎的祖國統一,即使完成了也是脆弱的。這實際上是對兩岸關係問題解決的一種新的戰略佈局。

  交流互鑒
  探討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新路徑

  台灣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作家、詩人楊渡從語言、影視文化、社區營造三個方面的故事就如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提出看法。他認為,近年來兩岸常用語有“趨同”趨勢;兩岸戲劇和綜藝節目的發展合作,加快了兩岸用語的相互滲透;兩岸影視劇文化交流可以成為台灣應對地區和全球競爭的途徑。兩岸在影視劇上若可以合作,則可以共同成就“大華語市場”。社區建設可以成為青年世代發展的另一種可能。他表示,現代化的歷程使兩岸經濟發展階段的差距縮小,也使生活形態接近。加之現在又處於資訊社會和網路世代,兩岸青年有著更開放的世界觀、更貼近的思維方式。兩岸從1949年開始的歧異,到趨同現象,恰恰是一種見證,“用故事,讓兩岸更貼心。”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前主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高朗認為,兩岸人民隔絕幾十年,雙方有著不同生活經驗,存在不少誤解,留著刻板印象。然而彼此語言文字相通,風俗習慣、年節幾乎一樣,雙方享有同樣文化情感與歷史淵源。因此,兩岸文化交流,很容易激起共鳴,增進彼此認同。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兩岸文化交流的面向從來不是單一的,呈現多樣性的特質。兩岸文化交流的內涵,除我們熟悉的傳統藝術、民俗交流,也有現代的、前瞻的文化交流活動。兩岸文化交流是從理解開始,進而欣賞,促成融合與認同,一起創新發展新一代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共同創造的,它的創新也依靠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黃光國認為應對美國所謂“文明衝突”、“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對策就是基於中華文化“互利共生”思想堅持“築高牆、廣積糧、不稱霸”原則,兩岸共構文化中國。他指出,所謂“文明衝突”、“修昔底德陷阱”根本上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儒家非常重視“學習”對於生命成長的意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儒家文化可以吸納西方文明,吸納的結果必然是“互利共生”,而不是“文明衝突”。面對美國以“修昔底德陷阱”說明當前“文明衝突”的世界大局,中國的對策應當是“不稱霸”即絕對不跟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廣積糧”即積極解決國內分配不均的社會問題;“築高牆”就是兩岸共構文化中國。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化經歷三個30年的斷裂期,導致當前兩岸社會科學界基本上充斥著西方理論和研究典範,不懂得如何建構理論來說明自己的文化和現象。未來一個世代,華人學術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兩岸學者攜手合作,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整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西會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逐步達成習近平1月2日講話所強調的“心靈契合”,這才是真正的“築高牆”。

  財團法人國學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張家獻提出以建構中華文化合作示範區作為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徑。他認為,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實現同胞心靈契合,主要是在探討中華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以及如何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徑,實際上可以打造一個屬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建構一個文化合作示範區,規劃設置八個中心:美術中心、演藝中心、國學文化中心、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老齡學藝中心、幼兒啟智中心、青創培訓中心、認證中心。中華文化合作示範區不同於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定位應以兩岸文創藝術交流、文化資產與人才培養為中心,輔以幼兒啟智與老齡學藝的多元功能,將兩岸文化做有效的全面性整合,而成為兩岸首創的大型交流文創產業園區,提供常態性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陸鋼認為,文化認同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它觸及民眾的意識形態、心理認知以及社會閱歷。最近香港發生的事件表明,香港對文化中國的認同過程沒有完成。這引申出一個問題,統一中國除了國家主權落實之外還需要文化認同。當前,兩岸之間不僅在國家主權的代表性上分歧依舊,兩岸及香港在文化中國的認同上也發生嚴重裂痕。應設法在整個中華文化圈範圍內,以極大的包容性加強文化中國的認同,實現對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這就需要在中華文化圈裡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產品,以促進對文化中國的高度認知。在文化公共產品的供應方面,首先應該加深對一個中國內涵的理解,區分主權中國與文化中國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其次,大陸要主動扮演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主要供應者的角色。再次,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的供應方案要在兩岸三地之間進行充分的磋商,包括公共產品的類型、內容和供應方式。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怡指出,國族意識與文化詮釋的建立是教育問題。台灣教改25年來帶來了教學思維的轉變,一方面緊緊追隨世界潮流,一方面國文科定位一直被弱化,國語文課程學習目標從中華文化轉為多元文化、歷史課綱崇尚國族虛無感和歷史虛無化、公民教育呼應西方普世價值。其實,兩岸及香港教育的底層結構都深受西方影響,必須儘快建構起完整的中華文化意象,脈絡性地浸潤入國民教育的教材教學中,方能長治久安。如何梳理所謂“普世價值”的詞彙,使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詞彙接軌,讓青年瞭解中華文化底蘊之深厚廣博,認同自身文化的獨特,有呼應世界需求的價值,實為一件重要的工作。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認為,兩岸在不同的社會體制下各自豐富了中華文化不同的面向。中華文化的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讓文化界的專業人士建立人脈的網路,相互學習。兩岸之間很多的文化活動可以通過現在的科技網路,降低成本,建立相互聯繫,而且可以利用很多現代的虛擬實境或者影像處理技術,不必要實體處在一室就可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特別是兩岸的年輕世代都非常習慣使用網路,通過網路舉辦傳統文化的活動,甚至新式的亞文化活動,相互學習、交流,增進情誼,具有正面意義。

  文以化之
  擴大兩岸青年交流增進文化認同

  高朗認為,談兩岸青年交流,必須厘清文化交流內涵,台灣青年來大陸應多瞭解什麼。我們常見的兩岸影視與流行音樂的交流,提供我們一條思路,青年文化交流的面向,越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趨勢,有前瞻性,效果就越大。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台灣青年理解大陸發展趨勢及背後代表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要找準切入點。一是應讓台灣青年瞭解大陸崛起的精神風貌。希望台灣青年多瞭解大陸,固然應看歷史景點、壯麗山川、精美文物,但更重要是拉回現實,讓他們多瞭解大陸現在與未來的精神面貌與發展前景,這才真正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看得越多,越容易發現兩岸民眾的相似性,也會驚訝大陸新一代的衝勁,以往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容易消除。二是重視政策理想與願景對青年的吸引力。青年人的另一特質是有理想。近幾年大陸推動的脫貧政策、環保和“一帶一路”等,深具永續發展理念,具有進步性,不僅與國際接軌,且解決重大民生問題,這對台灣青年人會產生吸引力,可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主題。三是深度交流增進理解認同。參訪過程應該重視對話,使參訪者有機會深入瞭解大陸宏觀至微觀的變化,有助增進瞭解,激發認同,甚而願意前來大陸發展,參加各項建設。文化交流也可考慮以特定主題為軸線,安排台灣青年選擇幾座城市針對特定議題,讓他們感受到大陸發展的動能,體驗大陸構建現代社會的思路與永續發展的世界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