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人物:中史執念 何漢權的唐吉訶德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6-08-14 00:16:53


風采中學校長兼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中評社 黃博寧攝)
  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記者 黃博寧)在香港,如何漢權這般,有一顆強烈中國心的人,不那麼多見。何漢權堪稱香港中史科的“中流砥柱”,多年來為恢復該科目在初中的必修地位大聲疾呼。他生在澳門,長在香港,以僑生身份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1984年回港掌教鞭至今,現任教育評議會副主席兼風采中學校長。

  何漢權是一代大家錢穆的忠實信徒,《國史大綱》中這句“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的引言,他數次引用。中國古代史輝煌燦爛,近代急轉直下,喪權辱國條約不斷。然而受到王曾才、李守孔兩位近代史前輩影響,從1840年至1945年的這段“痛史”,恰恰是何漢權最感興趣的章節。

  “最沒希望,也最有希望。”他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數到滿清滅亡、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周邊的印度、越南、朝鮮都亡國了,只有中國沒有。“在最黑暗的時候都可以生存,說明中華民族堅硬的生命力。”

  何漢權喜歡以歷史的宏觀思維審視事物。如果以100年作時間單位,近代的“痛史”就只是一個刻度,往前的唐宋元明,前清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足以交卷。往後呢?他引用孫中山“五族共和,國家統一,世界列強要平等待我”的革命遺願,認為現在國家做得不錯,三條幾乎都已經實現。

  一周兩節 不能妥協的中史

  2002年,特區政府教育局取消了中國歷史科的必修地位。在此之前,全港400多所學校,除個別職業學校,中史是中一至中三的必修課程。在此之後,中史“自求多福”——學校可沿襲傳統方法獨立教授,可合併入人文綜合科,可把中西史合併,也可自行編修課本。

  到底有多少學校不教中史?教育局的說法是,獨立成科仍然是主流,占到88%,剩下的12%探索其餘三種形式。何漢權對此嗤之以鼻,“最慘在2008年,55%的學校沒有獨立中史,是我們不斷呼籲,有些學校也自行撥亂反正。”現在帳面上的數字恢復體面,教育局可以應對立法會議員的質詢,然而“他們不肯認錯,也一點都不感激我們。”

  何漢權對中史有一種“執念”,認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國史,過往負責的教育局官員商人出身,民族感情不夠濃烈,對中史的深刻意義掌握不到。“他們認為中史沉悶,提倡多元化,導致身份價值認同出了問題,後患無窮。”確實,從回歸的1997年到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2008年,港人的國民認同一直不錯,那之後就突然就變了天。

  “其中成因複雜,有政治、文化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待國史出現嚴重失誤。”何漢權看來,黃之峰們的出現,中史“倉皇下馬”難逃幹係。這批人對“中國人”感情淡薄,對國家沒有“溫情和敬意”,慣用通識科學得的批判眼光看待今天的香港和中國,又受到政客影響,於是“港獨”思潮和本土主義越演越烈。所以,恢復中國歷史科在初中的必修地位,以及每週兩節的授課頻率,不可妥協。就好像刮大風,只有底子好,才能抵抗得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